-
张弢(清华大学历史系).“黑死病”与欧洲中世纪大学[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1,第2期
-
贝凯·泰勒1,贝凯·弗朗西斯1,杰瑞米·霍根1,安东尼娜·泰瑞申科1,杨钋2(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学校中的成绩分组:对于公平的启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1,第2期
-
郭玉鹤,李绍平,杨婉妮,刘承芳(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班级女孩占比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1,第2期
-
陈慧1,傅晓明2(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哥廷根大学计算机系).欧洲应用科学大学的科学研究:特点与趋势[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1,第2期
-
马汴京1,陆雪琴2,郭伟男1(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经济全球化与教育回报率的地区差异[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1,第2期
-
丁道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选择成为学习者:玛克辛·格林的教育哲学[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1,第2期
-
菲利普·杰克逊,丁道勇.课堂生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1,第2期
-
沈文钦(北京大学教育学院).Liberal education的多重涵义及其现代意义:一个类型学的历史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1,第1期
-
周金燕(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经济研究所).中小学生非认知技能的测量及实证表现:以中国六省市数据为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1,第1期
-
姚东旻1,许艺煊2,李昊洋3,郭鸿昌4(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爱丁堡大学经济学院;杜克大学经济学院).教师的表扬或批评如何影响学生成绩——基于CEPS数据的中介效应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1,第1期
-
杨锐(香港大学教育学院).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走出常识的陷阱[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1,第1期
-
肖朗,王学璐(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大学通识教育的科学取向与人文取向——杜威与赫钦斯之争综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1,第1期
-
孙飞宇(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作为“位育”的通识教育:潘光旦的本土化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1,第1期
-
汤欣哲(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经验的超验性:涂尔干《道德教育》中的“道德事实”[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1,第1期
-
约瑟夫·赫曼诺维奇1,谢心怡2(乔治亚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雅教育的命运及可能的未来:美国大众高等教育的经验[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1,第1期
-
李梅(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所).全球化新变局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中国道路[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1,第1期
-
杨志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何为居鲁士的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1,第1期
-
鲍威1,谢晓亮2,王维民3(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教育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医院;北京大学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北京大学医学教育研究所).玻璃大厦:高校教师职业负荷对健康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1,第3期
-
林上洪1,刘海峰2(宁波大学教育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寒门子弟何以考取科举功名——基于清代浙江科举人物朱卷履历的定量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1,第3期
-
布雷恩·J.麦克维,徐国兴.日本高等教育的奇迹与反思[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1,第3期
-
金子元久1,徐国兴2(筑波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大学教师文化的日本特征:传统、现实及变化趋势[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1,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