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张清华,王士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持人语[J].新文学评论,2022,第4期
  • 王迅(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主持人语[J].新文学评论,2022,第4期
  • 唐定坤(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当代学人赋的文学史传承 ——以易闻晓先生辞赋创作为例[J].新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陈爱中1,傅慧明2(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编者按”与朦胧诗的生成[J].新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金肽频(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灵魂归还给万物的诗歌法则 ——杨庆祥“对话诗学”的文本路径及意义[J].新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刘沙沙(南开大学文学院).“走过人间的烟火” ——杨庆祥《世界等于零》的“对话诗学”[J].新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危明星(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半殖民文化语境中的教堂与教堂体验[J].新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景立鹏(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昌耀80年代诗歌的地方诗学与空间生产[J].新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于相风(西南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面向西方世界的“中国文明”叙述 ——解读林语堂《京华烟云》的观念矛盾[J].新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张惠娟(山东大学文学院).半殖民文化语境下的服饰、性别与民族 ——旗袍与1930年代留日女学生的身份政治[J].新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任慧(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小说的诗化”与“诗化的小说” ——从张惠雯的荒原意识说开去[J].新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张光芒(南京大学文学院).在超稳定文化的解体中建构家庭伦理的叙事逻辑[J].新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古凤(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都市日常生活的心灵图景 ——施蛰存《梅雨之夕》与张爱玲《封锁》比较[J].新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王永祥(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由静物的凝视到零度的整合 ——杨庆祥诗歌论[J].新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白秋华(湖北大学文学院).石一枫作品中中层青年的成长叙事[J].新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易纾曼.胡风旧体诗词创作动因透视[J].新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吕周聚(青岛大学文学院).20世纪80年代诗坛的喧哗与骚动[J].新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许婉霓(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作家杂志社).疏离:故事、策略、诗意 ——论张惠雯的《在南方》与《飞鸟和池鱼》[J].新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张伟(南开大学文学院).《猫城记》中民族国家观念的表达[J].新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杨庆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如何克服“语言的腐败”?[J].新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王彬彬(南京大学文学院).张惠雯的叙事才华与善恶观念 ——读短篇小说集《两次相遇》[J].新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赵目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选本视野中朦胧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1980—1985)[J].新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王尧,房伟(苏州大学文学院苏州大学文学院).敞开和激活文学史研究的空间 ——王尧先生访谈录[J].新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张高峰1,杨庆祥2(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诗歌是我的一个幻象” ——杨庆祥《世界等于零》访谈录[J].新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田野(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1840—1911年英国人游记里的中国体验[J].新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胡风.胡风手迹[J].新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冯祉艾.主持人语[J].新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李永东(西南大学文学院).主持人语[J].新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张清华1,王士强2(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持人语[J].新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罗振亚1,刘波2(南开大学文学院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主持人语[J].新文学评论,2022,第3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共有4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