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杨海波,张馨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学生心理发展与学习天津市高校社会科学实验室).十项网络游戏障碍测验简体中文版的修订及其诊断能力评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3,第5期
  • 刘灵,韩迎春,贺晓玲(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络中积极道德情绪与利他行为:道德提升感与特质性促进定向的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3,第5期
  • 刘峻君,何晓燕,李松,冉光明(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西南大学心理学部).社交回避与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3,第5期
  • 赵怡霖,王兰爽,陈兰双,毛燕辉,张镇(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院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院;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社区绿化感知特征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社区依恋的中介作用和家庭亲密度的调节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3,第5期
  • 张岚,侯金芹,陈祉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所).员工主动性人格对工作幸福感的影响:一个跨层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3,第5期
  • 姜鹤,叶华蓉,张力伟,汪新建(天津商业大学心理学系;天津市水务局综合服务中心;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吉林大学行政学院;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差序式领导对员工绩效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3,第5期
  • 王卓,刘旭,蔡佳,陈芷柔(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创伤应激研究实验室).提取诱发遗忘的动态效应:提取与重学交叉混合练习的联合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3,第5期
  • 李卉,喻昊雪,吴佳琦(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真还是假?虚幻倾向与事件类型对5~6岁幼儿真实性判断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3,第5期
  • 刘海东1,虞芷筠1,叶宝娟1,杨强2(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家庭亲密度与大学生抑郁:社交焦虑和感恩的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3,第4期
  • 郭志英(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教育心理研究所).父母教养方式与流动儿童自我控制的关系:家庭功能与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3,第4期
  • 彭于珏,郭成,曾晋逸,陈帅(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父母协同教养对其教养压力的影响:亲子亲密性和亲子冲突性的中介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3,第4期
  • 方平1,易子健1,姜媛2,庞卉1(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心理学院).民众社会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3,第4期
  • 刘致宏1,张野1,王凯2,许晴1(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省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德育处).校园排斥与青少年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的关系:基于潜调节结构方程模型[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3,第4期
  • 高阳1,倪士光2,夏志远1,田午林3(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航空学院).群体夸耀方式对旁观者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旁观者的被挑衅感和群体认同的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3,第4期
  • 刘春晖1,张俊怡1,刘思佳1,2,郭筱琳1,罗良1,3(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安阳师范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父母失败观与儿童能力实体观的关系:一项基于响应面分析的纵向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3,第4期
  • 王凤巧,李一涵,丁雯,张钰晗,陈光辉(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儿童受欺凌与情绪问题的关系:希望与宽恕的调节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3,第4期
  • 王钟潍1,任沿静1,2,陈晓晨1(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北京燃火花心理咨询有限公司).不同类型亲子间教育期望差异对初中生学业成绩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3,第4期
  • 张晓颖1,2,李亚琴1,黄希庭3,杨庆1(曲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济宁市特殊教育学校;西南大学心理学部).自我概念视角下的师范生职业使命感提升机制:一项追踪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3,第4期
  • 杨柳1,杜薇1,方平1,姜媛2(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心理学院).社会情绪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3,第4期
  • 杨洋1,2,杨亚楠1,2,邱少劼1,2,李莹娜1,2,刘羽1,2,贾绪计1,2,3,林琳1,2,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学生心理发展与学习天津市高校社会科学实验室).冲动性的潜类别及其与自杀风险的关系:基于个体中心的潜在剖面分析[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3,第4期
  • 徐科朋1,2,3,陈佳莉1,3,吴家虹1,3,4,杨凌倩1,3,5,欧倩倩1,3,罗冬丽1,3,张姝玥1,2,3(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心理学系;广西高校认知神经科学与应用心理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西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杨浦双语学校;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行为者的忠诚偏向效应:道德价值启动对道德行为及道德判断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3,第4期
  • 黄应璐,杨西玛,周宵(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父母婚姻满意度对儿童创伤后应激症状的影响:安全感与应对方式的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3,第4期
  • 郭文欣1,张微1,李雨茜2(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暨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市洪山区第三小学).动作电子游戏玩家工作记忆优势的跨系统一致性:一项近红外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3,第4期
  • 张正,李雪欣(辽宁大学商学院).负面评价恐惧与强迫性购买:物质主义的中介与特质敬畏的调节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3,第4期
  • 庞卉1,金晓楠1,姜媛2,方平1(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心理学院).民众社会风险感知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3,第4期
  • 臧慧琳,李强,朱贞洁,翟宏堃,王玉钰(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抑郁症消极刻板印象的受众调节效应[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3,第4期
  • 张锦坤(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创伤后应激障碍青少年的注意偏向具有特异性——评《创伤后应激障碍青少年的注意加工》[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3,第4期
  • 何然1,陈福美1,罗芮2,赵云燕3,李昭仪1,罗玉晗4(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美国圣母大学心理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父母婚姻冲突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个链式中介模型[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3,第3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共有4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