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邱隆伟,杨勇强,马存飞,赵勇生,董春梅,曲希玉,苏妮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基于虚拟仿真平台的“结晶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21,第3期
  • 张良1,俎波2,周铸3,李荣华4,孙思辰4,吕祖庆5(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中国矿业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里辛初级中学).地球科学花园:校园地学科普与专业教育创新平台[J].中国地质教育,2021,第3期
  • 康志强,王葆华,白令安,杨金豹,冯佐海,杨锋,付伟,刘希军(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产教深度融合下的核心教学资源建设路径 ——以桂林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21,第3期
  • 夏庆霖1,2,3,陈志军1,4,高复阳1,李正汉3,杨春艳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固体矿产勘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紧缺战略矿产资源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矿产资源形成与勘查开发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地质资源勘查与评价”课程“云”教研团队与平台建设[J].中国地质教育,2021,第3期
  • 杨义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以研究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设计类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21,第3期
  • 孙晶,孙家轩(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深空专家走进“造岩矿物学”课堂的思政模式[J].中国地质教育,2021,第3期
  • 管青,刁明光,姚国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融合地球科学专业内容的“智能计算”课程教学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21,第3期
  • 邢永丽,杨越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数理学院).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大学数学教学的反思与对策[J].中国地质教育,2021,第3期
  • 罗齐彬,杨亚新,付宸,吴永鹏,邓呈祥,朱云峰,肖昆(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物理与测控技术学院).案例教学法与问题教学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联合应用 ——以“核技术勘查”课程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21,第3期
  • 徐继山(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学知识的认知特征与记识模式探析 ——以地质年代口诀记忆法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21,第3期
  • 成永生,毛春旺(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双一流”背景下地质学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选择[J].中国地质教育,2021,第3期
  • 李欢(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地球科学特色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21,第3期
  • 王安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中师生使用智慧教室的体验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21,第3期
  • 朱忠华1,程玲1,杨月平1,张树文1,文平2,曾晟1(南华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南华大学语言文学学院).铀矿冶专业“数字矿山技术”新工科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21,第3期
  • 肖凡(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省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查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地球动力作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基于多视图立体视觉技术的三维数字岩矿石手标本数据库建设及其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地质教育,2021,第3期
  • 左清军,王静,宋琨,刘艺梁,张鹏,卢书强(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三全育人”理念下地质工程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21,第3期
  • 赵轩立,张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体育部).地学类专业大学生体质健康与促进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21,第3期
  • 李梦珂,张秀荣(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延安时期群众路线实践对政治生态的净化及当代启示[J].中国地质教育,2021,第3期
  • 赵欣然(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影响道德的因素与德育功能的塑造[J].中国地质教育,2021,第3期
  • 李大鹏,陈岳龙,王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首届全国“地球化学”教学研讨会及课程建设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21,第3期
  • (《中国地质教育》编辑部).《中国地质教育》杂志关于假冒网站的声明[J].中国地质教育,2021,第3期
  • 隋旺华,杨伟峰,张改玲,董青红,吴圣林(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基于研究型教学理念的课程设计及实践 ——以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土质学与土力学”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21,第2期
  • 张慧娟1,李志文2,李文1,吴汪洋1,孙蕗1,刘金花1,田世洪1(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挖掘旅游地学文化 开辟研学旅行德育新路径[J].中国地质教育,2021,第2期
  • 封志兵1,2,聂逢君2,邓居智1,严兆彬2,何剑锋3,江丽1(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物理与测控技术学院;东华理工大学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理工大学江西省放射性地学大数据技术工程实验室).地学野外实践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J].中国地质教育,2021,第2期
  • 吴克宁,郝士横,赵华甫,冯喆,黄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土地资源学”课程思政导入方法及案例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21,第2期
  • 于翔,李金洪,邓雁希,王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时代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21,第2期
  • 陈健,刘文中,张平松,陈孝杨,刘启蒙,吴荣新(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矿业类高校地质工程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以安徽理工大学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21,第2期
  • 赵志丹1,刘大锰2,殷昊1,王琳1,王晓佳1,李亚林3,季荣生4,彭国华5,费明明6(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技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科研全面支持教学 助力地学人才成长—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21,第2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共有4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