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地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项目驱动 教学模式探究 ——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4期
-
刘晓鸿1,2,刘粤湘1,2,熊金玉1,2,吴青1,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文化研究院;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我国地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与实践成就 ——中国地质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高等地质教育会场成果综述[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4期
-
廖福1,2,王广才1,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地下水循环与环境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外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学科本科培养对比的启示[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4期
-
杨桂芳,于皓(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地质公园研学旅行研究脉络、演进和趋势分析[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4期
-
胡伟伟,陈宝国(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文化研究院).勤耕力拓的铺路人 ——袁复礼[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4期
-
员雪梅,刘晓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文化研究院).袁复礼与仰韶文化[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4期
-
《中国地质教育》编辑部.《中国地质教育》杂志关于假冒网站的声明[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4期
-
教育部.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3期
-
刘剑,王学文,金超,王铁晖,张贝贝(河北工程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新工科背景下地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3期
-
彭世龙(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结构与地下工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新工科视角下“地基处理”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3期
-
姚光庆,王华,高复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地矿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及融入课堂路径探析[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3期
-
路艳峰,曹广祝,覃荣高,李保珠,强毅(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高校教育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解决路径:基于深化改革视角探析[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3期
-
秦渊,刘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行业特色高校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践与探索 ——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3期
-
赖枫鹏,李治平,郭建平,孟雅,赵千慧(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以“四融合双提升”为抓手,传承“铁人精神”的石油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3期
-
张卫东1,隋鹏蕾2,王琪2,刘家硕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庆精神融入“大思政课”的理论向度和实践进路[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3期
-
郭飞1,2,左清军1,孔纲强1,3,胡记磊1,宋琨1,黄波林1(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教育部油气田开发地质课程虚拟教研室).基于“挖掘-融合-协同-引领”原则的“工程地质”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3期
-
唐浩,唐洪,杨辉廷,杨雪飞(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3期
-
龚承林,孙盼科,尹志军,徐怀民,王英民(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基于研究性教学和思政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实践 ——以“地震资料地质解释”课程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3期
-
李亚林,王根厚,孟俊,陈生生,魏玉帅,邱昆峰,蔡克大(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基于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综合地质学”课程教学创新设计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3期
-
赵志丹1,颜丹平1,李亚林1,高志前2,刘大锰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下的地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3期
-
林春明,张霞(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大学沉积岩石学教材建设的历史传承与创新[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3期
-
肖凡1,2,3,郑文俊1,3(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省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查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地球动力作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数字岩矿手标本三维交互虚拟实习系统与教学应用[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3期
-
王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聚焦“三全”,聚合“三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3期
-
秦西伟,杨莎,李国荣,夏楚林,蒋子文,李玮(青海大学地质工程系).“矿床统计预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以青海大学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3期
-
夏庆霖1,2,刘岳1,张立强3,4,高复阳1,邵拥军2,5(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教育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教育部油气田开发地质课程虚拟教研室;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地质资源勘查与评价”课程思政教学初探[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3期
-
康利平,彭文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校史资源融入思政课的逻辑、意义与路径 ——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