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裴艳武1,2,黄来明1,3,4,李荣磊2,邵明安1,2,3,4,张应龙5(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陕西省神木市生态协会).毛乌素沙地东南缘人工林樟子松根系吸水来源与影响因素[J].土壤学报,2022,第5期
  • 刘目兴1,2,宋兴敏1,2,卢世国1,2,张海林1,2,易军1,2(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三峡库区不同植被覆盖坡地的土壤优先流运动特征研究[J].土壤学报,2022,第5期
  • 曹开勋,赵坤,金王飞飞,朱同云,单新亮,梅航,朱礼洋,钱丽丽,王峰,肖新(安徽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水氮互作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土壤学报,2022,第5期
  • 吴世蓉1,2,位佳1,2,邱龙霞1,2,陈瀚阅1,2,范协裕1,2,毋亭1,2,邢世和1,2,张黎明1,2(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生态系统健康与调控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基于大比例尺数据库的福建省耕地土壤固碳速率和潜力研究[J].土壤学报,2022,第5期
  • 单鱼洋1,马晨光1,王全九1,李晓菊1,陶汪海1,张继红1,苏李君1,曹玲2(西安理工大学省部共建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沣西新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羧甲基纤维素钠对壤砂土水分运动及水力参数的影响[J].土壤学报,2022,第5期
  • 张妙月1,2,尹威1,王毅1,杨文俊1,2,汤叶涛1,2,仇荣亮1,3,4(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省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广东省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与环境安全重点实验室;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稳定同位素示踪土壤中重金属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展[J].土壤学报,2022,第5期
  • 张艳,胡亚鲜,郭胜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期施用微肥条件下微量元素和有机官能团在团聚体中的积累特征[J].土壤学报,2022,第5期
  • 胡芳1,2,王芳1,2,韩晓增3,2,许敏1,2,付玉豪1,2,严君3,2,贾仲君1,2,Tiedje James M.4,蒋新1,2(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科学系微生物生态中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典型黑土区土壤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J].土壤学报,2022,第5期
  • 张慧洁1,2,刘俊琢1,吴永红1(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代农业科学学院).藻、菌配合施用对水稻土磷有效性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土壤学报,2022,第5期
  • 郑翔1,刘琦1,曹敏敏1,纪小芳2,方万力3,姜姜1(南方现代林业协同创新中心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耕地培育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凤阳山-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凤阳山管理处).森林土壤氧化亚氮排放对氮输入的响应研究进展[J].土壤学报,2022,第5期
  • 郝翔翔,邹文秀,韩晓增(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海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长期不同利用方式对黑土剖面中有机质化学组成的影响[J].土壤学报,2022,第5期
  • 陈鲜妮1,吴姗薇1,寇太记1,徐鹏飞2,谭晓华3,郭大勇1(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中国烟草总公司重庆市公司烟叶分公司;重庆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秸秆源性碳在黑土和褐土中的转运及其对氮肥的响应[J].土壤学报,2022,第5期
  • 王昌毅1,楼骏2,严康1,汪海珍1,徐建明1(浙江大学土水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浙江省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湖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浙江省媒介生物学与病原控制重点实验室).基于整合高通量绝对定量法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J].土壤学报,2022,第5期
  • 荣楠1,2,张建伟1,2,包远远1,2,何世颖3,4,冯有智1,林先贵1(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江苏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基于磁性纳米颗粒分选的土壤活性纤维素降解微生物富集研究[J].土壤学报,2022,第5期
  • 王琳怡,朱丽东,于红梅,李凤全,陈天然,贾佳,马桢桢,张忠萍,张杭佳(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加积型红土剖面成壤特征及网纹化成因的土壤微形态证据[J].土壤学报,2022,第5期
  • 张龙1,张忠启2,3,何轶1,彭华伟1,王美艳3,史学正3,孙维侠3(贵州省烟草公司毕节市公司;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毕节植烟区炭基有机肥施用适宜性区划研究[J].土壤学报,2022,第5期
  • 刘一凡1,2,侯劭炜1,3,胡君利1,2,蔡鹏1,李明慧1,吴福勇3,林先贵1(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农业农村部西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设施大棚间作玉米对丛枝菌根网络形成及辣椒疫病防治的影响[J].土壤学报,2022,第5期
  • 李敬王1,2,3,陈林1,2,马东豪1,2,张丛志1,2,张佳宝1,2,3(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潮土长期不同施氮水平对秸秆降解及其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J].土壤学报,2022,第5期
  • 赵甜甜1,2,田康1,胡文友1,黄标1,2,赵永存3(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磷酸盐氧同位素技术在土壤磷循环中的应用[J].土壤学报,2022,第5期
  • 阮楚晋1,2,熊广州3,牛欣尧1,陈国炜4,吴汉卿1,马泽超1,朱堃1,刘莹5,王钢1(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瑞士联邦水科学与技术研究所).一个东北农田黑土样品宏病毒组的初步分析[J].土壤学报,2022,第5期
  • (《土壤学报》编辑委员会).《土壤学报》征稿简则[J].土壤学报,2022,第5期
  • 张福锁1,申建波1,危常州2,马文奇3,张卫峰1,黄成东1,吕阳1,张林1,鲁振亚1,营浩1,程凌云1,江荣风1,屈凌波4,侯翠红4,王辛龙5,修学峰6,马航7(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绿色智能肥料创新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植物-土壤相互作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郑州大学化工学院;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绿色智能肥料:从原理创新到产业化实现[J].土壤学报,2022,第4期
  • 曾思燕1,2,于昊辰1,3,马静4,刘俊娜3,陈浮1,3,4(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西湖大学工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矿业大学低碳能源研究院).中国耕地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评判及休耕空间权衡[J].土壤学报,2022,第4期
  • 蒋发辉1,2,钱泳其1,3,郭自春1,高磊1,张中彬1,曹振3,4,国佳欣2,刘峰1,彭新华1,3(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基于Meta分析评价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与深耕的区域适宜性:以作物产量为例[J].土壤学报,2022,第4期
  • 周子军1,郭松1,陈琨1,曾祥忠1,上官宇先1,喻华1,秦鱼生1,涂仕华1,何明江1,李丽君2(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南方坡耕地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大英县农业农村局).长期秸秆覆盖对免耕稻-麦产量、土壤氮组分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土壤学报,2022,第4期
  • 李珊,杨越超,姚媛媛,刘燕,张淑刚,张衍鹏(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山东滨海盐碱土理化性质的影响[J].土壤学报,2022,第4期
  • 刘洪1,2,董元华1,2,申民翀1,2,孙菲菲3,王夏4,刘金平4,李建刚1,2(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南京市蔬菜花卉科学研究所).番茄青枯病抑病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抑制性传递机制[J].土壤学报,2022,第4期
  • 梅孔灿1,2,陈岳民1,2,范跃新1,2,周嘉聪1,2,张秋芳1,2,3,程蕾1,2,曾泉鑫1,2,徐建国4,元晓春1,2,崔琚琰1,2,刘苑苑1,2(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湿润亚热带山地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大学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凋落叶和磷添加对马尾松林土壤碳激发效应的影响[J].土壤学报,2022,第4期
  • 于亚楠,邬海燕,王盼星,丁明月,马行聪,姜斯琪,蔡枫,沈其荣,陈巍(江苏省固体有机废弃物资源化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农业大学).木霉生物有机肥应用于滨海盐土甘蓝种植的生物效应[J].土壤学报,2022,第4期
  • 冯春晖1,刘新路1,纪文君2,吴家林1,柳维扬1,彭杰1(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基于电磁感应技术的棉田土壤电导率时空异质性研究[J].土壤学报,2022,第4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共有6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