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郑曲曲(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勋伯格室内乐《组曲》十二音创作分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岳晓融,张立国(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音乐数字化学习资源库构建研究[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杨高鸽(山西运城学院音乐系).从施坚雅市场分析模式看河津丧葬锣鼓的空间分布问题[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杨照民,刘晗悦(西安音乐学院).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在声乐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魏巍(沈阳音乐学院).法国长笛学派艺术特色探究[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乔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电子音乐两种不同空间模式的发展与对比[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吴跃华(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徐日昇《律吕纂要》引进“和声学理论”了吗?[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徐文武(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艺术歌曲的经典化与现代国家建构——20世纪50年代艺术歌曲经典化的知识与制度逻辑[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肖璇(中国音乐学院).传承是创新的底线——福建南音的教育传承对中国声乐的启示[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戴剑武(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京剧在美国的传播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葛雅琳,黄汉华(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古琴艺术的符号化审美特征探究[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阎乃靖(西安音乐学院).瓦格纳《b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美学思想与乐剧观念[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庄永平(上海艺术研究所).唐曲《饮酒乐》研究[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韩启超(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北朝宫廷音乐的生产与消费[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高纯华(西安音乐学院).马永山三首笛曲创作特征与演奏分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张宝君(浙江音乐学院).谭盾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卧虎藏龙》的乐思构建与表演诠释[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崔琨(安徽师范大学).徐昌俊《新龙舞》创作特征研究[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周景春(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福建佛教音乐“禅和曲”研究[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吴远华(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民俗生活视域下的侗族民间音乐功能论[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施咏(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民歌体裁元素在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创作中的运用[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冯长春(上海音乐学院).当代中国音乐史学认识论的反思与更新[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马玉峰(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五声风格化和弦材料的深入探索与成熟运用 ——以“1949-1979”中国钢琴音乐为例[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高艺璇(浙江音乐学院).流行组合演唱中非语言符号的应用与展望[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史小亚,刘湜湜(西安音乐学院).协同育人模式下社区音乐教育的创建与发展[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杨赛(上海音乐学院).汉乐府古题《折杨柳》的演变[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雒鹏翔(西安音乐学院).悲辛无尽 恸歌吟 ——王西麟《第三交响曲》音乐分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刘威(西安音乐学院).传播学视角下红色声乐作品的教学应用与实践[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刘承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讲话》的思想方法 ——重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王宏伟(天津音乐学院).最美的旋律来自生活 最好的作品献给人民 ——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暨新时代音乐创作座谈会发言[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2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共有4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