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涛(北京师范大学).御控藩部的依托 ——清前期甘肃在清朝绥定青海蒙古中的作用[J].青海民族研究,2018,第4期
-
王浩宇,汤庆园(西南交通大学).边疆交通建设与政治空间生产 ——以川藏铁路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18,第3期
-
韩学谋(大理大学).边界·建构·认同 ——甘肃省会宁县赵氏家族民间信仰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18,第3期
-
祁占勇,王锦雁(陕西师范大学).改革开放40年民族职业教育政策的演进逻辑与展望[J].青海民族研究,2018,第3期
-
张立哲(四川大学).西藏生态立法的基本特点、现实问题与发展走向[J].青海民族研究,2018,第3期
-
温艳(陕西师范大学).危机与契机:甘肃农田水利研究 ——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及国家银行投资为中心[J].青海民族研究,2018,第3期
-
何修良(中央民族大学).供给标识性概念:中国边疆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实现路径[J].青海民族研究,2018,第3期
-
陈绍军,卢义桦(河海大学).“互嵌—共生”:多民族地区用水合作何以可能 ——以青海省J用水者协会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18,第3期
-
刘新利1,蔡秀清2(西藏民族大学;西藏大学).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构建视域下的《藏文白话报》[J].青海民族研究,2018,第3期
-
李陶红,韦小鹏(大理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南京大学江苏).个人学术生命史与人类学学科发展 ——以李亦园先生为对象[J].青海民族研究,2018,第3期
-
刘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从新旧族谱编撰内容对比看现代宗族社会的衰落 ——以广东四会市的三个宗族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18,第3期
-
谭佳1,徐新建2(中国社会科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关注文学的展演和过程 ——李亦园先生对文学人类学的开拓贡献[J].青海民族研究,2018,第3期
-
尹凯(山东大学).夹缝中的汉民族建构:制造自我与重塑他者[J].青海民族研究,2018,第3期
-
李叶(中国人民大学).景颇族酒的功能变迁与基督教民俗体系的建构[J].青海民族研究,2018,第3期
-
张超(中山大学).人、均衡与边界:李亦园宗教思想探微[J].青海民族研究,2018,第3期
-
艾少伟,张楠楠,李洪彬,王宝茹,黎璐晗(河南大学).地方情景、集体协商与宗教空间的生产 ——以散杂居回族清真寺重建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18,第3期
-
牛乐(西北民族大学).多元文化的隐性传承策略与文化逻辑 ——图像学视野下的洮岷民间信仰[J].青海民族研究,2018,第3期
-
方天建(云南师范大学).国外跨界民族研究述论[J].青海民族研究,2018,第3期
-
张海云(青海民族大学).汉藏蒙边缘地区家族文化流变探析 ——以青海大通安宁滩祁氏族源为视角[J].青海民族研究,2018,第3期
-
王志通(复旦大学).藏族部落边界冲突与权力博弈 ——以1940年代陌务与北山的草山纠纷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18,第3期
-
周群英,刘小燕(北京师范大学).技术与性别:稳婆边缘地位的建构[J].青海民族研究,2018,第3期
-
马丹丹,刘思汝(上海大学).模棱两可与理解差异 ——喜洲的文本及回访文本阐释[J].青海民族研究,2018,第3期
-
苏发祥,丹珍央金,白希菊,谢佐(中央民族大学).一位河湟之子的藏学研究之路 ——谢佐先生访谈录[J].青海民族研究,2018,第3期
-
崔思朋(清华大学).游而牧之:游牧生产方式及其生态哲学智慧[J].青海民族研究,2018,第3期
-
王玎(中国政法大学).单行条例民族自治功能的回归 ——基于自治州单行条例与地方性法规的比较[J].青海民族研究,2018,第3期
-
张兴年(青海民族大学).化氓兴边:乾隆朝西宁府的治边逻辑与历史经验[J].青海民族研究,2018,第3期
-
王澎(中国人民大学).清代中俄交涉案件的法律适用研究 ——以蒙古越界案件为中心[J].青海民族研究,2018,第3期
-
胡静,李健胜(青海师范大学).河湟地区民族交融历史进程及其内在因素探微[J].青海民族研究,2018,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