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郭未,马炬申(南京大学).远方与故乡: 农民工的流动范围、社会环境与健康结果 ——基于CMDS2017数据的多重假说检验[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3期
  • 杨筑慧,张巧梅(中央民族大学).“空心村” 绅士化过程中的驱动机制与空间特征 ——基于西南地区英村的田野调查[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3期
  • 孟红莉,郭炜淞(石河子大学).民族社会学视角下的语言态度量表编制与运用[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3期
  • 姜昕玫,海路(中央民族大学).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民族地区语言服务效能与优化路径 ——以内蒙古通辽市蒙古族聚居区为个案[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3期
  • 席蒙蒙(中国社会科学院).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3期
  • 侯学然(中国艺术研究院).内卷化与后殖民 ——以爪哇稻作农业为核心的讨论[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3期
  • 王红梅(西华师范大学).从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看元朝对畏兀儿地区的治理[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3期
  • 杜靖(青岛大学).东北与西南: 鸟居龙藏在中国大陆、 蒙古和东西伯利亚地区的体质人类学考察活动[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3期
  • 薛其龙(云南艺术学院).多民族文化聚合与家国认同的图像叙事 ——巍山回族马如骥大院藻井画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3期
  • 边芸(青海师范大学).清代服制命案中的夹签制度[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3期
  • 柏悦(西北大学).“帝国知识”: 19—20世纪德国学界对丝绸之路的知识生产[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3期
  • 张永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从甲冈到干坝: 1902年前后清朝驻藏官员的边务交涉活动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3期
  • 王志通(兰州大学).民国时期甘南地区交通建设与民族交融[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3期
  • 徐艳波(辽宁师范大学).灾害文化视野下拉祜族节日建构研究 ——以云南南美拉祜族乡搭桥节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3期
  • 王剑利(中国社会学科院).中国“病友”考论 ——从民国时期的麻风病人叙事切入[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3期
  • 马慧芳(青海民族大学).西藏绿色消费政策发展脉络及演化特征 ——基于Nvivo的文本分析[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3期
  • 杨雅婷,陈宜彤(天津大学).平台从业者任务计量型劳动基准制度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3期
  • 赵旭东(中国人民大学;青海民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图景的自我与他者 ——一种基于文化转型人类学的世界观回顾与展望[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3期
  • 李红岩(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跳跃性[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3期
  • 侯亚伟(陕西师范大学).1932—1933年林鹏侠西行叙事中的性别意识[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3期
  • 徐义强,代梦(云南师范大学).揭开青藏高原托茂人的神秘面纱 ——杨德亮著《托茂人:一个边缘群体的经济、文化与现代性》评介[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3期
  • 蔡红梅1,马文香2(重庆师范大学;青海省委机关幼儿园).民族地区学前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能力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2期
  • 马明臣(吉林大学).全面抗战时期西北茶荒及困境与张力[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2期
  • 常宝(内蒙古师范大学).空间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演变过程[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2期
  • 刘义兵,吴桐(西南大学).民族地区高质量推普服务总体国家安全的功能承载与策略选择[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2期
  • 熊威(华中师范大学).节日的跨民族传播与地方性实践——以德昂族重阳节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2期
  • 李林(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伊斯兰教宗教传承的现代性危机及其解决办法[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2期
  • 冯建勇,叶梓溦(浙江师范大学).博物景观的“国族”叙事——民国时期边疆博物馆建设与展陈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2期
  • 胡敬阳(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彩礼的制度机理与国家规制[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2期
  • 游斌(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特色基督教思想体系的跨文化构建[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2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共有4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