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刘鸿波1,董理1,2,严若婧1,2,张晓朝3,郭辰4,梁思超5,屠劲林5,冯笑丹5,王雪璐5(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ERA5再分析资料对中国大陆区域近地层风速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再现能力的评估[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3期
  • 刘旗洋1,2,乔枫雪1,2,3,朱奕婷1,2,梁信忠4,5,6,柳雨佳1,2,张焓4,王瑞7(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崇明生态研究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大气与海洋科学系;马里兰大学地球系统科学跨学科中心;上海中心气象台).区域气候模式CWRF对我国极端温度时空变化的模拟评估[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3期
  • 孙玉龙1,2,王丽荣1,张琪3,李婷1,魏铁鑫1(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中心;河北省气象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基于优势分析法的河北省暴雨对房屋致灾阈值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3期
  • 李秀1,郎琪2,雷坤2,程全国1,孟翠婷1,黄国鲜2,孙明东2,蔡文倩2,吕旭波2(沈阳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环境研究所).1958~2018年永定河流域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3期
  • 薛峰,董啸,范方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西太平洋暖池6月对流增强的成因及其预测意义[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3期
  • 叶朗明1,徐碧裕1,刘显通2,蒲义良1,李晓惠3(广东省江门市气象局;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广东省台山市气象局).2017年广东西部一次暖区极端降水过程的维持机制及微物理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3期
  • 蔡秀华1,吕文忠2,陈龙泉3(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福清核电厂厂址区域龙卷风设计基准参数的估算[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3期
  • 王天竺,赵勇(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夏季青藏高原和热带印度洋热力异常对塔里木盆地夏季降水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3期
  • 韩丽娜1,2,唐晓2,陈科艺1,周慧3,4,孔磊2,张佩文1,2,黄树元1,2,吴倩2,4,曹凯2,4,王自发2,4(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省气象台;中国科学院大学).气象预报模式参数化方案对重污染过程PM2.5浓度预报效果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3期
  • 王秀娟1,2,3,4,雷恒池1,2,姜忠宝5,郑首印1,齐彦斌3,4(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吉林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中国气象局吉林省人民政府人工影响天气联合开放实验室;吉林省气候中心).佛山地区不同类型雷暴过程大气重力波的频谱动态特征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3期
  • 王延吉,神祥金,姜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1961~2018年长白山区不同等级降水时空变化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2期
  • 梁红1,2,3,魏科1,马骄1,4(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云南大学大气科学系;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我国西北大规模太阳能与风能发电场建设产生的可能气候效应[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2期
  • 陈楠1,2,张周祥1,2,李涛3,祝波1,2,许可1,2,操文祥1,2,丁青青1,2,兰博1,2,王莉莉4,李赢杰5,蔡鹏5,陶明辉6(湖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湖北省大气复合污染研究中心;潜江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武汉雷特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地区疫情管控期间空气质量变化及改善措施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2期
  • 唐利琴1,胡波2,刘慧3,赵舒曼2,刘俊卿1(西藏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气象台).近十年北京气溶胶光学特性及直接辐射强迫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2期
  • 吴煌坚1,林伟2,3,孔磊4,5,唐晓4,王威6,王自发4,5,7,陈松蹊1,2,3(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北京大学统计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科学院区域大气环境研究卓越创新中心).一种基于集合最优插值的排放源快速反演方法[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2期
  • 曹凯1,2,唐晓1,孔磊1,2,王威3,吴倩1,2,黄树元1,4,张佩文1,4,韩丽娜1,4,吴其重5,王自发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学院).京津冀及其周边地区“2+26”城市PM2.5的蒙特卡罗集合预报试验[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2期
  • 丁娜娜1,2,胡召玲2,张学珍1,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江苏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农田灌溉过程与土壤参数更新对中亚费尔干纳盆地WRF/Noah模拟精度的提升[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2期
  • 司鹏1,梁冬坡2,陈凯华1,罗传军1(天津市气象信息中心;天津市气候中心).城市化对天津近60年平均温度和极端温度事件的增暖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2期
  • 段欣妤1,2,3,薛峰1,郑飞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甘肃省气象局兰州区域气候中心).超长La Niña事件背景下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变化:1999~2000年和1984~1985年的对比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2期
  • 韩永秋1,2,周连童1,黄荣辉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冬半年极端低温事件的时空特征及其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1期
  • 饶晨泓1,2,陈光华1,陈可鑫1,2,朱志伟3(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最佳子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在热带气旋风圈变化预报中的应用[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1期
  • 李锐超1,2,谢瑾博1,谢正辉1,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不同大气强迫作用下陆面模式CAS-LSM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模拟与不确定性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1期
  • 金玉芝1,2,王咏薇1,2,程迪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耶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环境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不同冷却屋顶对城市街区热环境的影响模拟[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1期
  • 张绿夷1,2,谭桂容1,王革丽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层大气与全球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基于CCM算法的北半球环状模与东北亚冬季地面气温因果关系的年际变化特征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1期
  • 王瑞1,2,3,乔枫雪1,2,4,丁杨5,梁信忠6,7,8(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上海中心气象台;崇明生态研究所;上海市松江气象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大气与海洋科学系;马里兰大学地球系统科学跨学科中心).不同嵌套方式下的积云对流方案对上海崇明极端暴雨高分辨率模拟的影响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1期
  • 吕珊珊,周青,张勇(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基于毫米波雷达观测及探空反演的云垂直结构对比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1期
  • 战云健1,任国玉2,3,王朋岭2,潘旸1,张雷1,孙秀宝4(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国家气候中心;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大气科学系;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区域平均降水量序列构建方法比较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1期
  • 韩云环1,2,3,马柱国2,3,李明星2,陈亮2(河北经贸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2001~2010年中国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陆面过程影响的模拟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1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尾页 共有2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