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京备,郑飞,范方兴,陈红,郎咸梅,詹艳玲,林朝晖,张庆云,林壬萍,李超凡,马洁华,田宝强,包庆,穆松宁,宗海锋,王磊,段晚锁,周天军(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22年汛期气候趋势预测与展望[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4期
-
俞佩(浙江省气象台).浙江省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3期
-
杨洋1,2,3,林朝晖1,2,骆利峰3(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地理环境与空间科学系).中国区域夏季地表气温与陆面过程耦合强度的分布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3期
-
陈沛宇1,2,3,彭京备2,布和朝鲁2,巩远发1(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河北省气象技术装备中心).亚洲中高纬度地区春夏季节转换早晚与梅雨期中国东部降水异常的联系[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3期
-
童尧1,2,3,韩振宇4,高学杰1,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辽宁省营口市气象局;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QM和QDM方法对中国极端气候的高分辨率气候变化模拟的误差订正对比[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3期
-
白寒冰1,2,曾刚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民用航空西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宁夏分局).1990年代和2000年代华北寒潮的对比及其与北极海冰的联系[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3期
-
马丹萌1,2,俞淼1,2,刘伟光1,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大规模植被恢复对东亚气候的可能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3期
-
宋宗朋,刘晓琳,冯双磊,王勃,靳双龙,郭于阳(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新能源与储能运行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电网公司电力气象联合实验室).中国冻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3期
-
王卓凡1,韩哲2,李双林2,李国平1,孙雪倩2(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两类El Niño事件盛期南大洋海冰异常的对比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3期
-
岳艳霞1,任芝花2,刘娜2,石岩2(石家庄市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区域3种数值模式的地面气象要素预报初步评估[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2期
-
马小会1,徐敬2,张自银2(京津冀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局地输电对济南地区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2期
-
刘映雪1,2,胡开明1,3,4,黄刚1,3(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全球变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热带海面温度对亚马逊旱季降水年际变率的影响及机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2期
-
周冠博,董林,吕心艳,柳龙生(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台风“海高斯”和“天鸽”快速加强成因的对比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2期
-
赛米热·托合提1,迪丽努尔·阿吉1,2(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新疆干旱区湖泊环境与资源重点实验室).博斯腾湖流域气候变化对开都河径流量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2期
-
朱亚妮1,赵平2,曹丽娟1,余予1,唐国利1(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1940年代“偏暖”的资料问题[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2期
-
田开文1,2,3,朱江1,2,3,王自发1,2,3,张伦瑾4(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湖北省荆州市气象局).2020年上半年“COVID-19”疫情期间气象条件变化对四川盆地城市污染物质量浓度影响初步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2期
-
张东凌1,朱敏1,张铭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93117部队).亚洲夏季风建立前后全球环流调整的气候风场变差度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2期
-
谭琦馨1,2,葛宝珠1,3,王大玮1,潘小乐1,3,王君华1,2,陈学舜1,3,杨文夷1,3,陈焕盛1,杨颖川1,2,张颖1,王自发1,2,3(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区域大气环境研究卓越创新中心).2014~2020年东部沿海典型城市甲醛柱浓度年际变化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2期
-
谢文强,王双双,延晓冬(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CMIP6全球气候模式对中国年平均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模拟的评估[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1期
-
王磊斌1,2,3,林齐根4,宋世凯1,2,3,刘强1,2,3,刘瑞金5,靳少非6(河北师范大学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北省环境变化遥感识别技术创新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闽江学院地理与海洋学院).基于多模式集合的中国未来热浪趋势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1期
-
王双双,谢文强,延晓冬(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CMIP6模式对中国气温日较差的模拟能力评估[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1期
-
李江南,丑洁明,赵卫星,李芫梦,徐源,孙铭扬,杨帆(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1991~2019年中国农业生态系统旱涝脆弱性评估[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1期
-
赵倩倩,李建华,张桂琴,石云(宁夏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河流域植被变化及其成因[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1期
-
宋帅峰,延晓冬(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CMIP6全球气候模式对中国冬季寒潮频次模拟能力的评估[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1期
-
钟洋洋1,2,钱诚1,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地区春霜冻的变化趋势和未来情景预估[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1期
-
赵海燕1,范志宣1,任玉欢1,潘慧2(山西省气候中心;黄委中游水文水资源局).黄土高原山洪风险评估方法探讨 ——以屈产河流域为例[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1期
-
杨帆1,丑洁明1,2,董文杰2,孙铭扬1(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关税变化对中国贸易碳排放的影响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1期
-
李娴茹1,韦志刚1,2,刘雨佳1,王欢1,马力1,郭仕侗1(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1961~2018年华南全年和四季暴雨的时空特征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1期
-
高淑媛1,2,李瑷蔚1,2,黄金龙1,2,王雪晴1,林镔雷1,2,杨陈心怡1,2,王磊斌3,姜彤1,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灾害风险管理研究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全球升温1.5°C和2.0°C情景下中国乡村振兴核心区极端降水的变化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1期
-
张小娟1,2,郑飞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际气候与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全球海洋热浪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气候调控因子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