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马一鸣1,Yannou Bernard2,3,Cluzel Francois2,3,Vallet Flore2,3(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巴黎萨克雷大学;巴黎中央理工-高等电力学院).工业工程教育中的严肃游戏设计[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第6期
  • 张绍文(华东师范大学发展规划部).学科精度视域下“双一流”建设的逻辑与出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第6期
  • 李志义1,黎青青2(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辨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第5期
  • 王书亭,谢远龙,尹周平,丁汉(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面向新工科的智能制造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第5期
  • 刘国买1,2,3,姜哲4,李宁3,李婉婧2(福建工程学院;福建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福建工程学院工程教育研究中心;福建工程学院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组织创新视角下现代产业学院发展特征与变革路径——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第5期
  • 楼京京,郑鹏飞,冯向荣(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信息学院).校企共同体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第5期
  • 彭静雯1,刘疏影2(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南昌大学教育发展研究院).在“本能”与“认知”之间:学习内驱力提升的分野及融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第5期
  • 董春桥1,王秀萍2,王琳玲1(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中心).智慧虚拟教研室的建设与实践——以“环境监测”课程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第5期
  • 姚岚1,2,谭维智3(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外语学院;曲阜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大数据研究院).高职教师企业深度实践:为何与何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第5期
  • 张凤娟1,2,潘锦虹3(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浙江工业大学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中心;浙江华铁应急设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范式变迁及其嬗变逻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第5期
  • 王永泉(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底线”问题的解析与释疑——从课程目标达成评价谈起[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第5期
  • 张福生1,王超2,葛阳1,胡朝斌3(江苏省高校电梯智能安全重点建设实验室(常熟理工学院);常熟理工学院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系;常熟理工学院教务处).高校产业学院建设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以常熟理工学院智能电梯产业学院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第5期
  • 魏立才,田恩舜,胡炳仙(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我国海外理工科人才引进政策变迁——基于政策“目标-工具-阶段”框架的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第5期
  • 曹蔚1,闫莉2,3,王洪喜1,马保吉4(西安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西安工业大学本科生院;西安工业大学教务处;西安工业大学兵器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基于知识流动规律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以西安工业大学机械类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第5期
  • 潘海生,李阳(天津大学教育学院).从管理到治理:我国职业教育治理的变迁逻辑与未来走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第5期
  • 徐小洲1,2,傅梅烂3(浙江传媒学院;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创业学院).在线课程学习效果分析:以“创业基础”课程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第5期
  • 郑丽娜1,韩钰2,叶金鑫3,2,马齐爽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来空天技术学院/高等理工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理工学院).未来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基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第5期
  • 朱华伟(华东师范大学).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探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第5期
  • 甘宜涛(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新工科范式下工程硕士实践教学改革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第5期
  • 王玲玲1,姜丽娜2,富立1,王秋生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与控制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山东济宁职业技术学院).能力达成导向的机器人虚拟仿真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第5期
  • 张东亚1,董立平2(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厦门理工学院高等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交通运输行业院校省部共建的办学逻辑与纵深进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第5期
  • 陈群1,徐守坤1,徐高明2(常州大学;常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能力建构、项目驱动:化工类一线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第5期
  • 李玉栋1,张世倩2(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应对变革的能力——基于互联网招聘信息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第5期
  • 沈悦青1,刘继安2(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拔尖计划教学研究办公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访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第5期
  • 欧阳缮1,2,刘庆华1,李晓记3(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信息科技学院学科办;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三链贯通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第5期
  • 王进1,赵春鱼2,朱琦3,4,陆国栋1(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中国计量大学标准化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高校机器人竞赛指数设计、建模与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第5期
  • 王颖,杨洁(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从工程应用性到科学性:工科学术型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标准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第5期
  • 廖湘阳(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省教育科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基地).双学位联合培养研究生:美国模式与中国思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第5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共有7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