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王智彬,贾莉斯,罗向龙,陈颖(广东工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换热器原理与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陶文铨,何雅玲,王秋旺,唐桂华,李增耀(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热流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试论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理工科教学教材改革的三个高潮——结合热学教材进行分析讨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梁兴雨,谢辉,顾佩华,原续波,赵军,林杰威(天津大学机械学院).基于“使命驱动,智能熔炼”教育理念的能源动力类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帅永,陈绍文(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碳中和背景下能源动力类专业的改革思考与实践——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何雅玲,陶文铨,郑庆华,兰剑,王秋旺,别朝红,徐忠锋(西安交通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唐桂华,王秋旺,何雅玲,陶文铨(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关于高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讨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席奂,兰剑,何雅玲(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热流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学科交叉视角下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陈奇成,董楠航,于洋,姜铁骝(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储能学科复合型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石尔,赵斌,姜昌伟,孙小琴,张昊春(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动力类专业“工程热力学”一流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玄伟伟,罗春欢,任玲,夏德宏(北京科技大学热能系).工程认证背景下“工程流体力学”案例型教学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李彦龙,贺业光,李秉硕,杨天华,李润东(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项目为牵引、团队为核心”的大学生创新训练机制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刘欢,王晓墨,成晓北,王琳玲,姚洪(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大学生科研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能源环境类第二课堂学生体验及成效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程军,宋文路,钱磊,郭浩,尹春光,赵强,杜昕昕(浙江大学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济宁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系).微藻固碳制油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开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许亚敏,陆紫生,王丽伟(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新工科背景下能源动力类实验教学改革及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王小丹,刘齐寿,唐上朝,张可,孟婧,戴盼森(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象新力有限公司).应用于能源动力类专业的虚拟仿真实验建设及教学内容设计[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张海军,杨天华,李延吉,王伟云,贺业光,朱轶铭(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虚拟仿真在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生产实习中的应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高琪瑞,刘培,王哲,李辉,许兆峰,李政,张缦,王淑娟,王东泽(清华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清华大学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基于视觉计算和云端建设多功能能源动力虚拟仿真实验平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程军,吴学成,黄兰芳,俞自涛(浙江大学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面向能源动力学科前沿和工程应用的专业英语教学实践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周屈兰,李娜(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能源动力专业课程中共同构建法混合式教学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叶晓明,陈刚,成晓北,朱赤,幸文婷,王晓墨(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院).“新工科”背景下能源动力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改革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张欣茹,姜泽毅,蒋滨繁,包成,张欣欣(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热科学与能源工程系).面向新工科建设“五维并举”的“能量转换与利用”课程教学设计、创新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国杰,张新玉(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基于项目驱动与新技术融合的“内燃机结构”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唐天琪,何玉荣(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动力类专业本研“全链条”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王华斌,徐锐(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四协同四融合的能源动力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王湛,辛公明,陈岩,张井志,杜文静(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趣味传热学”在线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杨天华,李润东,贺业光,魏砾宏,王伟云,张万里,谢俊(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思政-思辨-思维”三元融合的高校通识课“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许之兴,梁兴雨,高文志,刘海峰(天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内燃机原理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黄晓明,许国良,方海生,吴晶(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关于工程热力学教学难点“熵”的教学设计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郑宏飞,马兴龙,孔慧(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从“上医治未病”谈大学的“受教于未教”[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郭晓娟,徐勇军,左远志,陈佰满,林有胜(东莞理工学院化学工程与能源技术学院).粤港澳大湾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设计及实践——以东莞理工学院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共有9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