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刘欢,王晓墨,成晓北,王琳玲,姚洪(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大学生科研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能源环境类第二课堂学生体验及成效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李印实,杨卫卫,李明佳,王睿,吴一宁,刘向阳,杨富鑫(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多元考核模式在工科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以热工基础课程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程军,宋文路,钱磊,郭浩,尹春光,赵强,杜昕昕(浙江大学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济宁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系).微藻固碳制油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开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许亚敏,陆紫生,王丽伟(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新工科背景下能源动力类实验教学改革及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王小丹,刘齐寿,唐上朝,张可,孟婧,戴盼森(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象新力有限公司).应用于能源动力类专业的虚拟仿真实验建设及教学内容设计[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张海军,杨天华,李延吉,王伟云,贺业光,朱轶铭(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虚拟仿真在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生产实习中的应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高琪瑞,刘培,王哲,李辉,许兆峰,李政,张缦,王淑娟,王东泽(清华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清华大学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基于视觉计算和云端建设多功能能源动力虚拟仿真实验平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陶文铨,何雅玲,王秋旺,唐桂华,李增耀(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热流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试论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理工科教学教材改革的三个高潮——结合热学教材进行分析讨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梁兴雨,谢辉,顾佩华,原续波,赵军,林杰威(天津大学机械学院).基于“使命驱动,智能熔炼”教育理念的能源动力类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帅永,陈绍文(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碳中和背景下能源动力类专业的改革思考与实践——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何雅玲,陶文铨,郑庆华,兰剑,王秋旺,别朝红,徐忠锋(西安交通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唐桂华,王秋旺,何雅玲,陶文铨(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关于高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讨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程军,吴学成,黄兰芳,俞自涛(浙江大学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面向能源动力学科前沿和工程应用的专业英语教学实践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周屈兰,李娜(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能源动力专业课程中共同构建法混合式教学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叶晓明,陈刚,成晓北,朱赤,幸文婷,王晓墨(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院).“新工科”背景下能源动力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改革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张欣茹,姜泽毅,蒋滨繁,包成,张欣欣(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热科学与能源工程系).面向新工科建设“五维并举”的“能量转换与利用”课程教学设计、创新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国杰,张新玉(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基于项目驱动与新技术融合的“内燃机结构”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唐天琪,何玉荣(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动力类专业本研“全链条”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李明佳,刘向阳,杨富鑫(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面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工程热力学”全英文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王华斌,徐锐(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四协同四融合的能源动力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王湛,辛公明,陈岩,张井志,杜文静(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趣味传热学”在线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杨天华,李润东,贺业光,魏砾宏,王伟云,张万里,谢俊(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思政-思辨-思维”三元融合的高校通识课“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王霜,李法社,翟玉玲,李舟航,朱光其,陈勇(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昆明理工大学教务处).工程热力学虚拟仿真平台的创立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王祥锋,秦江,陈绍文,帅永,姜宝成(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新型研发机构框架下储能专业协同育人机制探索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邱琳,尹少武,冯妍卉(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面向国际化教学的热工学教育改革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刘晓燕,陈梦鸽,徐颖,马川,赵海谦,贾永英,孙浩(东北石油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大庆精神融入传热学课程思政路径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何茂刚,刘向阳,张颖(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课程思政及热力学的思政元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陈绍文,罗磊,杜巍(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燃气轮机原理课程思政融合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王智彬,贾莉斯,罗向龙,陈颖(广东工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换热器原理与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王国强,李俊,杨晨,石万元(重庆大学低品位能源利用技术及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基于“绿色能源岛”开放实验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共有9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