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裕鹏(广州市广播电视台).5G+车联网 ——广播发展新机遇[J].中国广播,2021,第11期
-
傅波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港澳台节目中心).广播剧创新的“破圈”之路 ——以原创广播昆曲音乐剧《西厢·三重奏》为例[J].中国广播,2021,第11期
-
孔丽娟(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江西苏区红色广播再考辨[J].中国广播,2021,第11期
-
刘浩三,饶雷,班闯(栏目主持.刘浩三饶雷班闯).孩子们需要我们这样讲故事[J].中国广播,2021,第11期
-
范劼(河南广播电视台).如何通过创新化表达、融媒化传播吸引青少年受众 ——以融媒体公开课《吃水不忘挖井人》为例[J].中国广播,2021,第11期
-
毕一鸣(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黄钟大吕 余音尚绕 ——谈方明的播音艺术[J].中国广播,2021,第11期
-
覃冬婧(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论青少广播节目创作的小切口、大情怀、正能量[J].中国广播,2021,第11期
-
任陇婵(山西广播电视台融媒研究中心).新闻客户端的“内卷化”及“破圈”之道[J].中国广播,2021,第11期
-
曹月娟1,黄楚新2,赵艺灵1(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体+旅游”的发展创新路径[J].中国广播,2021,第11期
-
张小莉(武汉广播电视台青少广播).怎样给孩子们讲好故事 ——从《老子》的自然之道中得到启示[J].中国广播,2021,第11期
-
周菁(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国外互联网音频发展的启示[J].中国广播,2021,第11期
-
李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传播规划局).融合背景下国际传播渠道的生态变迁与路径变化[J].中国广播,2021,第10期
-
林颖,钟慧(广州市广播电视台).走具有湾区文化特色的融媒转型之路 ——以广州广播融媒转型为例[J].中国广播,2021,第10期
-
程华芳,王丽莉(安徽广播电视台).延乔路成为“网红路” ——现象级传播是这样出现的[J].中国广播,2021,第10期
-
林军(厦门广播电视集团广播中心).广播“出圈”的创新路径思考 ——以“i听厦门”视频号为例[J].中国广播,2021,第10期
-
裘永刚(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广播走向多元化发展诸多可能[J].中国广播,2021,第10期
-
陆尧(江苏省南通广播电视台).基于用户思维的广电转型发展实践[J].中国广播,2021,第10期
-
王若凡(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困局与突围:广播媒体转型的创新路径[J].中国广播,2021,第10期
-
赵行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改变与回归:广播转型中的听觉文化与情感价值[J].中国广播,2021,第10期
-
王彪1,高贵武2,3(西藏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现状与进路:技术革新背景下的广播媒介创新[J].中国广播,2021,第10期
-
卜彦芳,吴居嫦(中国传媒大学).基于传播偏向理论的广播融媒矩阵传播创新[J].中国广播,2021,第10期
-
徐宏1,申启武2(广州广播电视台;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新闻专题节目创新表达的有效路径探析 ——以第31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向死而生,无畏逆行》为例[J].中国广播,2021,第10期
-
李煜(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融媒体国家应急广播平台构建[J].中国广播,2021,第10期
-
吴瑶,刘佳慧(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用媒介环境学视角解读有声阅读与听觉文化回归[J].中国广播,2021,第10期
-
方锐(南京广电集团).深耕、联动、协同 ——广播融媒平台的跨地区发展[J].中国广播,2021,第10期
-
林欣1,甘俊佳2(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财经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法经济学视角下有声书版权保护研究[J].中国广播,2021,第10期
-
李晶(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基于媒介化视角的移动视频研究[J].中国广播,2021,第10期
-
吴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主流新媒体平台如何实现在突发应急报道中守正创新 ——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有关河南汛情报道为例[J].中国广播,2021,第1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