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李飞杭(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散存清宫大戏《征西异传》考述[J].文化遗产,2022,第5期
  • 张勇风,刘容(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南戏《张协状元》的作者问题[J].文化遗产,2022,第5期
  • 罗欢(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广州大学期刊中心).《琵琶记》版本研究述略[J].文化遗产,2022,第5期
  • 李静(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潮州剪纸:潮州文化的历史传承与现代转化[J].文化遗产,2022,第5期
  • 巴胜超(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乡村建设实践中文化遗产的“在地化景观”——基于彝族、白族、傣族三个村落的个案反思[J].文化遗产,2022,第5期
  • 饶莹,黄义枢(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族谱所见明代上虞曲家生平二题[J].文化遗产,2022,第5期
  • 张静(陕西榆林学院).横山老腰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成元访谈[J].文化遗产,2022,第5期
  • 田兆元(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中国神话谱系”与“中华文明探源”精神本体研究[J].文化遗产,2022,第5期
  • 刘叙武(西南大学文学院).论南戏开场脚色“踏场数调”[J].文化遗产,2022,第5期
  • 叶舒宪(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神话中国”观对文明探源的理论意义[J].文化遗产,2022,第5期
  • 吴玉萍(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学院).从神话视角寻根中华文明记忆[J].文化遗产,2022,第5期
  • 马伊超1,陈华文2(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群体协作性非遗项目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分类认定[J].文化遗产,2022,第5期
  • 薛雪(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李开先《改定元贤传奇》之“改”与“留”考辨[J].文化遗产,2022,第5期
  • 孟凡行.“视觉形象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题[J].文化遗产,2022,第5期
  • 叶舒宪(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主持人语[J].文化遗产,2022,第5期
  • 钟茜1,莫继严2(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财经大学新闻学系).非遗保护的三个维度:传承性保护、创新性发展和参与式传播[J].文化遗产,2022,第4期
  • 宋俊华(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中文系广州新华学院中文系).非遗代表性传承群体认定何以可为[J].文化遗产,2022,第4期
  • 滕璐阳,徐赣丽(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弥散性传承:都市语境下手工艺传承的一种路径[J].文化遗产,2022,第4期
  • 徐义强(云南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东南亚山地民族研究中心).多物种民族志的关键词与研究理念[J].文化遗产,2022,第4期
  • 孔庆夫,张海庆(中山大学艺术学院).粤港澳非遗的文化基因与非遗名录制度改进[J].文化遗产,2022,第4期
  • 林继富,马培红(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从送王船看非遗多地域传承的逻辑理路[J].文化遗产,2022,第4期
  • 胡胜,金世玉(辽宁大学文学院).图像与科仪:《新见〈西游记〉故事画》论略[J].文化遗产,2022,第4期
  • 林明太(莆田学院商学院妈祖文化研究院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妈祖文化研究中心).妈祖文化在新加坡的传播与发展研究[J].文化遗产,2022,第4期
  • 杨迪(广东开放大学文化传播与设计学院).粤剧演员的角色体验与表演排场的关系[J].文化遗产,2022,第4期
  • 倪彩霞(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20世纪以来戏曲现代化研究的历史脉络与新动向[J].文化遗产,2022,第4期
  • 徐巧越(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中文系).英国人对中国戏剧的认知与接受(1400-1799)[J].文化遗产,2022,第4期
  • 王兵(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新加坡战前华文报章中的华族戏曲史料钩沉及其意义(1920-1942)[J].文化遗产,2022,第4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共有5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