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栗晗1,2,王新敏1,2,朱枫3(中国气象局河南省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河南省气象台;新乡市气象台).“21·7”河南极端暴雨多模式预报性能综合评估[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4期
-
刘维成1,2,徐丽丽1,朱姜韬2,段伯隆1,孙义3,郑涛3(兰州中心气象台;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省气象局).再分析资料和陆面数据同化资料土壤湿度产品在中国北方地区的适用性评估[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4期
-
谭红建,蔡榕硕,杜建国,胡文佳(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气候变化与海洋生态系统:影响、适应和脆弱性 ——IPCC AR6 WGⅡ报告之解读[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4期
-
苏布达1,2,陈梓延1,黄金龙1,姜彤1,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灾害风险管理研究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气候变化的影响归因:来自IPCC AR6 WGⅡ的新认知[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4期
-
王艳君1,2,王东方1,高妙妮1,2,单敬敬1,苏布达1,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灾害风险管理研究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研究:IPCC AR6 WGⅡ的解读[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4期
-
李俊杰1,范伶俐1,2,3,梁梅1,2,3,徐建军3(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气象学院;广东海洋大学陆架及深远海气候.资源与环境广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广东海洋大学海洋气象联合实验室).不同PDO背景下华南前汛期锋面和季风降水的水汽输送差异[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4期
-
芮雪,陆春松,朱磊,王元,银燕,陈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云微物理过程对黄山云滴谱离散度的影响[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4期
-
邵宇行1,2,秦正坤3,李昕4(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资料同化研究与应用联合中心;中国气象局交通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基于EOF的高时空分辨率自动站温度观测资料质量控制[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4期
-
高妙妮1,2,翟建青3,陈梓延1,林齐根1,黄金龙1,刘述慈1,姜彤1,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灾害风险管理研究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对跨部门和区域关键风险研究新认知:IPCC AR6 WGⅡ解读[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4期
-
郭品文1,2,吴清传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印度洋偶极子向海盆一致模转变的年代际变化及其成因[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4期
-
罗无边1,刘飞1,陶丽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动力学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CMIP5模式对太阳活动准11年周期激发类拉尼娜型海温的评估[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4期
-
陈耀登,杨登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基于守恒重映射的全球非结构网格模式同化及预报初步应用[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4期
-
居辉1,2,袁佳双3,张馨月1,2,刘忠伟1,王建东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IPCC AR6粮食系统的影响与适应的新认知和新趋势[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4期
-
景丞1,姜彤1,2,苏布达1,2,王艳君2,王国杰1,2,黄金龙1,高妙妮1,2,林齐根1,刘述慈1,翟建青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地理科学学院/灾害风险管理研究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共享社会经济路径在土地利用、能源与碳排放研究的应用[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3期
-
邓荔,朱欢欢,江志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不同情景达到碳中和下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预估[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3期
-
刘良云,宋博文(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陆地生态系统固碳速率立体监测方法:进展与挑战[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3期
-
贺晨旻1,迟远英2,向翩翩2,徐杨梅2,吴亚珍3,焦玉捷2,胡宇2,姜克隽2(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碳中和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大学环境科学和工程学院).我国甲烷排放情景分析:IPAC模型结果[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3期
-
周国逸,陈文静,李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生态研究院).成熟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积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3期
-
周艳莲1,居为民2,柳艺博3(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1981—2019年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3期
-
智协飞1,2,李佳1,张玲1,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天气在线(无锡)科技有限公司天气在线气象应用研究所).双低空急流影响下华南初夏降水日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3期
-
刘丹玲,王黎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一次初春东北冷涡的结构特征及其降水成因[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3期
-
冯兆忠,尚博,徐彦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固碳减排与全球变化研究中心).近地层臭氧对我国树木生产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进展与展望[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3期
-
边巴卓嘎1,2,赤曲1,2,周顺武1,吴萍3,孙阳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资料同化研究与应用中心;西藏自治区气象台;国家气候中心).雅鲁藏布江河谷盛夏降水年际变化及其与环流的联系[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3期
-
徐超,柳欣,黄毅彬,肖武鹏,黄邦钦(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弱光层异养过程对海洋储碳的影响:进展、挑战和展望[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3期
-
曾燕飞1,闵锦忠1,王世璋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基于随机物理过程扰动的BMJ积云参数化方案对降水集合预报的影响[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3期
-
袁宇锋1,翟盘茂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全球变暖与城市效应共同作用下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的最新认知[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2期
-
唐永兰,徐桂荣,万蓉(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暴雨监测预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2020年主汛期长江流域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