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立生,何丽烨,马宁,郝钰茜(天津市气候中心).华北近60年夏季降水年际异常与大气动力、水汽条件关系的研究[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4期
-
张婵1,2,范可3,徐志清2,杨启东1(云南大学大气科学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欧洲东部土壤湿度对东北亚初夏气温异常转折的影响及其可能物理过程[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4期
-
孔铃涵1,朱锦涛1,赵树云1,2,王五科1,2,马馨宇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大气科学系;中国气象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极端天气气候与水文地质灾害研究中心).春季厄尔尼诺快速衰减对华北夏季降水的影响[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4期
-
李万玲1,郝鑫1,2,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育部气象灾害预测与评价协同创新中心/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北半球人体不舒适天数归因分析及其未来预估[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4期
-
张华1,杨镇江2,苏红娟1,张丹瑜婷2,安琪3,4,袁畅5,李帅6,何静怡1,谢冰7,赵树云5,李柯2(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市气象局;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短寿命气候强迫因子的自然源排放及气候反馈:IPCC AR6解读[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4期
-
万云霞1,晏红明2,金燕2,任菊章3,黎文懋1(云南省气象服务中心;云南省气候中心;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两次不同ENSO背景下云南冬季极端冷事件的成因分析[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4期
-
刘寿东1,2,王璐瑶1,2,胡凝1,2,王咏薇1,2,王亮1,2,赵翔1,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大气环境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基于LAS观测的城镇感热通量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4期
-
陈春1,2,陶丽1,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海南省气象信息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热带气旋潜在生成指数的对比分析及其在西北太平洋的改进[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4期
-
金小霞1,刘梅1,2,李杨1,王磊1,李驰钦1,陈蔚1(江苏省气象台;中国气象局交通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江淮梅雨期不同类型暴雨过程锋生特征分析[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4期
-
林文青1,陈活泼2,徐慧文2,艾雅雯2,何文悦2,张大伟1,王帆1,毕吴瑕1,王玮琦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西南地区未来极端降水增加将导致其人口暴露风险加剧[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4期
-
符淙斌1,马柱国2(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全球干旱/半干旱区年代尺度干湿变化研究的进展及思考[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4期
-
尹志聪1,霍芊伊1,麻晓晴1,张艺佳1,马小会2,王会军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气科学学院;北京市气象台).触发2023年春季中国北方沙尘暴的沙源累积和天气扰动机制[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3期
-
尹泽疆1,2,魏维1,2,杨崧1,2(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中山大学广东省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研究重点实验室).北大西洋涛动和英国—鄂霍次克海走廊型遥相关对2022年盛夏长江中下游极端高温的影响[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3期
-
齐倩倩1,2,朱跃建3,陈静1,2,佟华1,2,郭云谦4(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国家气象局/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环境模式中心;国家气象中心).CMA-GEPS对中国超强梅雨天气过程的预报能力分析[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3期
-
刘艺朦1,2,魏江峰1,赵景文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海南省气象探测中心;海南省南海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WRF4.0模式陆气耦合对不同物理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初探[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3期
-
李占清1,2,王玉莹1,3,吴昊1,4,金筱艾1,李尚泽1,陈璐1,任荣敏1,张东梅1,张芳1(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马里兰大学大气海洋科学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中国超大城市综合实验:京、沪、穗气溶胶理化和吸湿特性[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3期
-
曾礼1,高艳红2,3,4,5,张果6,7,李剑铎6,7(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研究院;上海市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前沿科学研究基地;上海市海陆气界面过程和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上海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东地区主要地形因子对极端小时降水峰型的影响研究[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3期
-
宋蔼莉1,金大超1,霍利微1,陈昇2,王冀3,杨滨璐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气候中心).热带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2018年华南前汛期降水负异常事件的影响[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3期
-
赵新宇1,闵锦忠1,朱利剑1,张晨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通辽市气象局).风廓线雷达资料的应用:质量评估[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3期
-
张佳1,乐旭1,田晨光1,周浩2,曹阳2,汤金平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基于CMIP6多模式集合的未来中国风功率预估[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3期
-
谢冰1,张华2,赵树云3,于晓超2,4,周喜讯2,柳丽婷2,安琪5,杨冬冬6,苏红娟2,何静怡2,李帅2(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气候预测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大气科学系;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研究院;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有效辐射强迫的概念及其最新估值:IPCC AR6解读[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3期
-
彭杰1,王晓峰1,傅新姝1,罗双1,张燕燕2,陶法3,薛昊4,欧建军5(上海市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上海市宝山区气象局;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上海市气象信息与技术支持中心;上海辈友气象科技有限公司).面向业务应用的上海地区毫米波云雷达观测质量评估[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3期
-
陈玥1,2,王爱慧2(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中国南方春季土壤湿度对夏季干热少雨复合事件的影响[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3期
-
王雅君,曹剑,江志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研究实验室).全球稳定增温1.5℃下北非夏季风降水的响应及其机理[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3期
-
张俊兰1,李火青2,汤浩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台;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西风和印度季风协同作用对塔里木盆地极端暴雨影响的初步分析[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2期
-
肖志祥1,2,卢伟萍2,罗小莉3(南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气候中心).青藏高原冬季积雪与华南前汛期降水年际变率的联系[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2期
-
司鹏1,2,3,郝立生2,傅宁4,王敏5,赵煜飞6,梁冬坡2(天津市气象局天津市气象信息中心;天津市气象局天津市气候中心;天津市气象局天津市海洋气象重点实验室;中国民航大学空中交通管理学院;广东省韶关市气象局;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河北保定百年均一化逐日气温序列的建立及其气候变化特征[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2期
-
刘博1,2,陈活泼2,华维1(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气象灾害预测预警工程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基于RegCM4模式的我国西南地区极端降水变化预估研究[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2期
-
朱彦威1,李雨嫣2,康志明3,李杨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华风气象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华风南信大研究院;江苏省气象台).江苏省雷达降水估测集合分析[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