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魏荣1,2,龚迎迎1(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遮蔽与解蔽:算法推荐视域下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第5期
  • 申金霞1,万旭婷2(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虚假信息图像传播的意象表达与社会情感风险[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第5期
  • 何建平1,2,刘懿璇1(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移动游戏虚拟产品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王者荣耀》玩家行动、心理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第5期
  • 丁立捷1,许可2,许海滨1(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全方位连接:县级融媒体中心传播力提升的实现路径[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第5期
  • 唐远清1,2,吴雷3(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传媒大学主流融媒体研究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舆情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导向及基本原则[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第5期
  • 叶明睿,朱雯琪(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博弈式共生:主流媒体与互联网企业的融合困境与化解路径[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第5期
  • 李彩霞,屠晨皓(山西大学新闻学院).“再域”:移动社交媒体在移民社会融合中的作用分析——基于浙江宁波董村的田野调查[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第5期
  • 王昕(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智能营销传播的实践困境及伦理反思[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第5期
  • 席志武1,2,李姗姗1(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我国对外传播力提升的挑战与对策:以TikTok平台出海为例[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第4期
  • 张爱凤(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政治·文化·媒介: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农短视频参与媒介治理的三重逻辑[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第4期
  • 陈欣钢1,2,冷爽3(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电视摄影系;中国传媒大学).职业楷模与专业人才塑造——基于“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的行动研究[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第4期
  • 张垒(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闻实践研究中心).从历史逻辑到专业实践:“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新探索[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第4期
  • 程素琴,戎融,李泓江(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实践及思政教育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第4期
  • 王长潇1,孙玉珠2(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未来教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张力与合力[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第4期
  • 刘茜1,2,王展玉1(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成都大学教务处).网络实践与传播噪音对用户红色文化认同的影响研究:以红色文化认知为中介变量[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第4期
  • 高萍,徐迅(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公共管理系).网络问政视角下的政媒协同治理创新平台研究[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第4期
  • 田维钢,房晗(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祛魅的想象性:军人群体形象在社交媒体短视频中的建构策略[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第4期
  • 吴炜华1,杨芊2(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空间话语、区域符号与文化创新的三重勾连: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对外传播的媒介社会学考察[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第4期
  • 付晓光,苏日古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地方媒体国际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定性分析(QCA)[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第4期
  • 高昊(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系).“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融入新闻传播专业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第4期
  • 李岭涛,张祎(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科人才培养与德智体美劳育人的一体化研究[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第4期
  • 林毓佳1,李书豪2,陶涛3,4(北京发现纪实传媒有限公司节目部;南京传媒学院文化管理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纪录片专委会、网络视听专委会).重组与错位:综艺节目模式研发的创意方法探析[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第4期
  • 郑石,丰瑞(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的儿童教育出版资源融合转型研究——基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视野[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第4期
  • 庞亮1,2,易茜3(中国传媒大学;山西传媒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人机传播中的“背叛”:社交机器人的伦理困境[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第4期
  • 胡立德(青岛黄海学院艺术学院).始于文献,终于艺术——纪录片词义的历史演变[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第4期
  • 刘雯,陈沫含(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他”说中国:在华外国人的中国讲述研究[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第4期
  • 罗自文1,马潮技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北京凝爱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探索与未来走向[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第3期
  • 王君玲(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中的课程思政与跨平台协同育人创新:以“重走中国西北角”为例[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第3期
  • 范晨虹1,汪顺玉2,牛瑾1(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地方高校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特色化实践教育体系建构研究——以西安外国语大学为例[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第3期
  • 曹晚红,余思梦,余子奕(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高校媒体实验室的多重功能与应用模式研究——基于对高校新闻传播院系教师的问卷调查[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第3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共有4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