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江浩,李昊宸(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南宋绍兴年间以词存乐之风探赜 ——以和议前后为中心[J].中国韵文学刊,2021,第3期
-
刘阳河(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离绪重重说不穷” ——清代女性别离寄远词新声探析[J].中国韵文学刊,2021,第3期
-
张恩岭(周口师范学院张伯驹研究中心).张伯驹联语与诗钟研究 ——以《张伯驹联语与诗钟集注》为例[J].中国韵文学刊,2021,第3期
-
梁思诗(浙江大学中文系).空际盘旋:论史达祖词的文本结构[J].中国韵文学刊,2021,第3期
-
朱子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论宋代词学中婉约与豪放二词的涵义演变[J].中国韵文学刊,2021,第3期
-
沐向琴(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口头上的诗歌小集 ——元白吟诵小集与伎唱小集的形成与流传[J].中国韵文学刊,2021,第3期
-
林祁.苏仲翔(渊雷)先生为蔡厚示教授书题绝句[J].中国韵文学刊,2021,第3期
-
沈家庄(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融通观气象 细微见精神 ——评《朱敦儒词的阐释与接受》[J].中国韵文学刊,2021,第3期
-
周洋(中国矿业大学中文系).论修辞之于诗歌意境生成的 作用机制与艺术效果 ——基于“散原体”七律比喻、比拟与叠字的考察[J].中国韵文学刊,2021,第3期
-
刘士义(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先秦两汉“歌”、“诗”及“歌诗”的概念移嬗 ——“概念”视域下诗源辨体的理论践行[J].中国韵文学刊,2021,第2期
-
梁文勤(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楚辞研究所).“兮”的演进[J].中国韵文学刊,2021,第2期
-
石佳彦,朱惠国(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论《八声甘州》的词调起源及声律特征[J].中国韵文学刊,2021,第2期
-
韩焕忠(苏州大学宗教研究所).寒山子诗的儒家思想[J].中国韵文学刊,2021,第2期
-
王靖懿1,张仲谋2(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论唐宋词三大意象及其文化意蕴[J].中国韵文学刊,2021,第2期
-
李超(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学政顾莼与嘉道云南士风[J].中国韵文学刊,2021,第2期
-
毛若苓(北京工业大学国际学院).汉魏六朝离别诗的主题演变及其内在动力[J].中国韵文学刊,2021,第2期
-
余意(东莞理工学院教育学院).民国函授部社之词学教育及其词史意义[J].中国韵文学刊,2021,第2期
-
莫砺锋(南京大学文学院).张孝祥为何诗不如词[J].中国韵文学刊,2021,第2期
-
刘义(新华社贵州分社).千年文脉,薪火相传 ——记中国韵文学会成立之往事[J].中国韵文学刊,2021,第2期
-
李延欣(清华大学中文系).《诗经·周南·兔罝》之“兔”字释疑[J].中国韵文学刊,2021,第2期
-
尧育飞(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赋与明朝的对外信息传递 ——以《朝鲜赋》《交南赋》为中心[J].中国韵文学刊,2021,第2期
-
刘泽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宋词中的杜鹃与鹈夬鸟[J].中国韵文学刊,2021,第2期
-
叶烨,杨丹(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俸禄考量与归去之思:论宋人的仕宦谋生方式对怀归题材宋诗之影响[J].中国韵文学刊,2021,第2期
-
袁韵(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文学与人生的融通 ——读《刘禹锡诗传》[J].中国韵文学刊,2021,第2期
-
林祁.程千帆先生手书[J].中国韵文学刊,2021,第2期
-
杜松梅(山东大学文学院).略论李商隐“背恩无行”形象的型塑[J].中国韵文学刊,2021,第2期
-
薛芸秀(南京大学文学院).祢衡《鹦鹉赋》在赋体文学中的演绎[J].中国韵文学刊,2021,第2期
-
李剑亮(浙江树人大学中文系;浙江工业大学中文系).夏承焘的对外交往及其诗词创作[J].中国韵文学刊,2021,第2期
-
(中国韵文学刊编辑部).来稿须知[J].中国韵文学刊,2021,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