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银娥,吴翠红,陈赛男,柳草,张文言(武汉中心气象台).峡谷地形对两次极端降水的作用[J].气象科学,2021,第4期
-
鲁德金1,吴欢2,袁野1,吴林林1,金祺1(安徽省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安徽分院).利用SCIT算法分析江淮地区对流云特征[J].气象科学,2021,第4期
-
张伟勇,王其伟(南京大学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气科学学院).大别山地区极端降水天气事件的天气背景分型研究[J].气象科学,2021,第4期
-
殷雨婷,荣艳淑,吕星玥,刘书言(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一种大范围干旱的识别方法及其应用[J].气象科学,2021,第4期
-
张端禹1,王晓芳1,崔春光1,闵爱荣1,向芬2(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暴雨监测预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台风“潭美”(1312)倒槽影响江汉平原强降水分析[J].气象科学,2021,第4期
-
汪宁,许遐祯,项瑛(江苏省气候中心).江苏省龙卷发生特征及其在年际尺度上与ENSO的关系研究[J].气象科学,2021,第4期
-
王晶晶1,2,王咏青1,2,廖玥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气科学学院;南京大气科学联合研究中心;福建省气象宣传科普教育中心).高空槽对两类热带气旋变性阶段强度变化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气象科学,2021,第4期
-
汪文雅,郭伟,王雁,陈玲,王淑敏,成鹏伟(山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基于无人机观测的太原夏季PM2.5垂直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J].气象科学,2021,第4期
-
吕艺影1,2,牛海林1,郝囝2,3,刘建勇4,高益波1(余姚市气象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天津市气象局;宁波市气象局).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的余姚地区阵风预报模型探究[J].气象科学,2021,第4期
-
刘佳1,晏红明2,叶文群1(云南省红河州气象局;云南省气候中心).5月孟加拉湾风暴不同移动路径典型个例的大气环境场对比分析[J].气象科学,2021,第4期
-
张宇昕1,沈阳2,马旭林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气象台).西北太平洋晚季台风频数突然减少的成因分析[J].气象科学,2021,第4期
-
邢书强,李小凡(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大气科学系).2010年6月中旬浙闽赣地区暴雨特征和冰云热力效应的数值模拟分析[J].气象科学,2021,第4期
-
熊雄1,姚薇2,张颖超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在地面气温观测资料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气象科学,2021,第4期
-
孙燕1,2,张蓬勃3,严文莲4,潘菁菁1,2,郑祚芳5(中国气象局交通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江苏省气象局;江苏省气象台;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春节期间气象条件对南京大气环境(污染/清洁)的影响[J].气象科学,2021,第4期
-
彭韵萌,徐海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017年华西秋雨异常偏多的环流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气象科学,2021,第3期
-
叶天,余锦华,叶梦茜,谢洁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区域性骤发干旱特征分析[J].气象科学,2021,第3期
-
王莹1,马红云1,李海俊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气科学学院气候与应用前沿研究院(ICAR);江西省气象局).长三角城市群夏季高温对未来全球增暖的响应[J].气象科学,2021,第3期
-
张冰1,2,3,4,郑媛媛1,2,3,4,沈菲菲5,曾明剑1,2,3,4,王元直5(中国气象局交通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南京大气科学联合研究中心;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2017年苏南一次特大暴雨高分辨率模拟及特征分析[J].气象科学,2021,第3期
-
李松如1,石茹琳1,2,孙豪2(内蒙古自治区雷电预警防护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2019年呼和浩特一次强雷暴天气过程综合分析[J].气象科学,2021,第3期
-
李媛1,张录军1,2,3,赵鹏4,郭东琳4(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中国高校极地联合研究中心;江苏省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自然资源部北海预报中心).北极地区极昼气候突变现象及转型成因研究[J].气象科学,2021,第3期
-
彭阳1,2,李晓静2,3,姚永红1,唐佑民2(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11个S2S模式对MJO预报效果的评估分析[J].气象科学,2021,第3期
-
陈高颖1,刘清惓1,2,丁仁惠3,杨杰1,姜帆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探测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气象探测中心;南京冶贝科技有限公司).基于数据融合降低气温测量辐射误差的仿真分析与试验研究[J].气象科学,2021,第3期
-
刘馨尹,张宁(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中国主要城市群在灰霾污染下的近地面风场特征[J].气象科学,2021,第3期
-
纪丞1,2,3,曾燕4,邱新法1,黄勇2,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基于FY-4A的一种自适应阈值对流云提取算法[J].气象科学,2021,第3期
-
侯敏1,黄安宁2,黄鹤3,卜清军1,王国松4,王彩霞1(天津市滨海新区气象局;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天津市气候中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生态城太阳辐射特征分析及算法评估[J].气象科学,2021,第3期
-
胡娟1,2,郑军1,许文龙3,4,邱玉珺3,胡方超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网络信息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常州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利用多源数据建立GA-BP算法模型估算PM2.5的研究[J].气象科学,2021,第3期
-
刘德昊,朱伟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冬季东北冷涡的时空变化特征[J].气象科学,2021,第3期
-
邹晨曦1,杨昭明2,张培群3(北京思湃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青海省气候中心;国家气候中心).西北偏湿背景下青海省夏季降水的统计降尺度方法研究[J].气象科学,2021,第3期
-
张树钦1,2,徐建军1,2,纪景耀3,唐若莹4,龙景超1,2(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气象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南海海洋气象研究院;茂名市电白区气象局;广东海洋大学滨海农业学院).东北太平洋一次强爆发性气旋发展的机制分析[J].气象科学,2021,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