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张义兵1,高兴启1,满其峰1,胡金艳2,许馨予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基于教育知识图谱的知识建构元空间设计与实现[J].电化教育研究,2022,第11期
  • 熊余1,张健2,王盈2,蔡婷1(重庆邮电大学教育信息化研发中心;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基于深度学习的演化知识追踪模型[J].电化教育研究,2022,第11期
  • 杨霞,范蔚(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技术与文化双向融合:智慧校园建设的价值选择与行动路向[J].电化教育研究,2022,第11期
  • 高巍1,李欣雨1,何雨丹1,许娜2(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技术视角下新教育社会契约的目标、挑战与行动方案[J].电化教育研究,2022,第11期
  • 杨滨(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互联网+智能手机”赋能高校“码课”教学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2,第11期
  • 吕巾娇1,刘美凤1,史力范2(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大连教育学院).美国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历史回眸:期望影响与现实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2022,第11期
  • 柳瑞雪1,王琛1,万昆2,柳立言3,魏小东1(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上饶师范学院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宁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沉浸式技术对中学生空间推理技能影响的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2,第11期
  • 胡金艳1,满其峰2,蒋纪平2,张义兵2(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知识建构社区中观点流驱动的群体智慧涌现研究:基于社会物理学分析的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22,第11期
  • (《电化教育研究》编辑部).关于规范《电化教育研究》通讯作者署名的说明[J].电化教育研究,2022,第11期
  • 梁云真,刘瑞星,高思圆(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中小学“人工智能+X”跨学科融合教学:理论框架与实践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22,第10期
  • 周跃良,吴茵荷,蔡连玉(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智能教育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面向人机协同教育的教师教育变革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2,第10期
  • 王天平1,李珍2(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智能时代教师技术焦虑的形态、动因与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22,第10期
  • 张靖,郑新(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学关系视域下的双师课堂:特征、问题与优化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22,第10期
  • 刘智明1,武法提2(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促进深度学习的个体认知发展阶段模型构建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2,第10期
  • 张利钊,杜旭,李浩,谢艺乾,唐野野(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基于多模态数据的学习投入评估方法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22,第10期
  • 柳茜,庞晖,王兴华,孙百才,徐艳萍,李田田(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人工智能支持的语言学习 ——拟人化技术如何影响学习[J].电化教育研究,2022,第10期
  • 郑旭东1,范小雨2,赵冉2(江苏师范大学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研究中心).在线学习领导者影响共享调节学习行为的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2,第10期
  • 乔丽方,赵蔚,段红,徐晓青(东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的学习者在线自我调节学习过程挖掘 ——时间动力学视域下的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22,第10期
  • 马志强,孔伶玉(江南大学江苏“互联网+教育”研究基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评价何以可能 ——学评融合视域下的自主与同伴互评研究前沿进展[J].电化教育研究,2022,第10期
  • 原晋霞,朱晋曦,王希,柏宏权(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学前儿童使用人工智能产品的现状、差异及机制研究 ——基于家长视角的调查[J].电化教育研究,2022,第10期
  • 许哲,徐和祥(上海市电化教育馆).全景式阅读场景下数据驱动的学生阅读素养评价的内涵、方法及实现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22,第10期
  • 张思佳,王陆,梁友明(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认知网络分析视域下的教师实践性知识治理[J].电化教育研究,2022,第10期
  • 吴斓1,董艳2,郑娅峰3,余胜泉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基于计算机的协作问题解决能力评估研究:问题与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2022,第10期
  • 马艳,李学斌(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数字教材应用中教师角色转变的困境与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22,第10期
  • 王辞晓,张文梅(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联通主义学习中协作问题解决的角色互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2,第10期
  • 张璇,王一楠(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经验:艺术数据可视化工具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22,第10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共有9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