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韦明,丁宁(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微商妈妈社群的社会资本与家庭生命周期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5期
-
徐欣顺1,青觉2(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的政治之道[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5期
-
班班多杰(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藏传佛教般若中观中国化的诠释学解读[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5期
-
张文义(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具身理论的空间模型与日常生活中的人类学实践[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5期
-
王希隆,夏晔勇(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杨建新的丝绸之路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5期
-
刘安(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区社会组织何以“悬浮”社区——基于南京市B街道项目制购买社会服务的考察[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4期
-
李静1,2,高恩召1,2(兰州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从自在、自觉到自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4期
-
周平(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多民族国家国家整合的逻辑[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4期
-
谭志满(湖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传承人与新乡贤的互构机制——以“撒叶儿嗬”传承现状为中心的考察[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4期
-
纳日碧力戈,凯沙尔·夏木西(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试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交互性[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4期
-
高永久,冯辉(南开大学-太和智库边疆发展研究中心).论中国特色民族学学科建设的时代命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4期
-
谢治菊1,王曦2(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共贵阳市云岩区委组织部).农户是如何组织起来的——基于贵州省安顺市塘约村的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4期
-
宋俊华(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中文系).契约、中间人与规则:非遗保护的行动逻辑[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4期
-
林继富(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动力机制——基于“空间生产”视角的讨论[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4期
-
赵光锐(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论20世纪上半期英帝国的西藏知识生产机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4期
-
潘万里(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塑造中华民族形象的观看之道——早期中国西部民族摄影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4期
-
杨毛措(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约瑟夫·洛克阿尼玛卿考察的学术意义和科学价值[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4期
-
张振伟1,韩秀2(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品味与价值:老曼峨茶叶市场化中的身体感、技艺与资本游聚[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4期
-
巫达(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方言土语变迁与族群边界消融——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4期
-
米玛次仁(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索南喇旺布《噶当教法源流》的版本及内容、史料来源探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4期
-
王万平1,杨么梅2(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白马藏人的《阿尼嘎萨》:文本、特征及价值[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4期
-
玉海(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清代铁木哥斡赤斤后裔家谱考述[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4期
-
周星(日本神奈川大学国际日本学部).中国民俗学著述中的区域本位、民族本位与事象本位[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4期
-
刘魁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主持人语[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4期
-
郝亚明(贵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淡化族际差异抑或强化族际纽带?[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3期
-
黄泰岩,詹筱媛(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地区同步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3期
-
丁四新(清华大学哲学系).作为中国哲学关键词的“性”概念的生成及其早期论域的开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