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以大运河为例探讨世界文化遗产理念在中国的实践[J].中国文化遗产,2022,第5期
-
张依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的思想源流与建设历程[J].中国文化遗产,2022,第5期
-
冯辽,梁智尧(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世界遗产价值特征(attributes)的批判性认知和分析——基于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第三轮定期报告情况[J].中国文化遗产,2022,第5期
-
刘家沂(天津大学海洋战略研究所).中国海洋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和国家文化价值[J].中国文化遗产,2022,第5期
-
吕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世界遗产50年:面向未来的挑战[J].中国文化遗产,2022,第5期
-
燕海鸣(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用中国知识重塑世界遗产的意义图景[J].中国文化遗产,2022,第5期
-
李雨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和自然融合实践[J].中国文化遗产,2022,第5期
-
齐欣(人民日报社).遗产传播的体系构成:空间与原则[J].中国文化遗产,2022,第5期
-
王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十年[J].中国文化遗产,2022,第5期
-
侯文潇,赵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澳门历史城区"后申遗时代"遗产保护探索:东望洋斜巷未完工建筑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文化遗产,2022,第5期
-
吕舟1,燕海鸣2,冯辽2,梁智尧2,李雨馨2,李雪2,张依萌2,王喆2,侯文潇2,赵云2,刘家沂3,齐欣4(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天津大学海洋战略研究所;人民日报社).笔谈:世界遗产中国实践 面向国际语境的可持续发展与互鉴共享愿景[J].中国文化遗产,2022,第5期
-
赵毓.资 讯[J].中国文化遗产,2022,第5期
-
王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物保护科技研究院).以价值“延续性”为导向的新时代大遗址利用理念方法与活化路径[J].中国文化遗产,2022,第4期
-
席岳婷(长安大学).阐释与展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公众感知度提升策略的思考[J].中国文化遗产,2022,第4期
-
李文娟(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高校文物相关专业建设现状及未来发展[J].中国文化遗产,2022,第4期
-
姜磊1,程建军2(华南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嘉应地区祠堂木构架特征分析[J].中国文化遗产,2022,第4期
-
郭伟民(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遗产与资产——大遗址保护利用若干问题再思考[J].中国文化遗产,2022,第4期
-
胡岳枫(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物保护:基于政府、学界与公众视角[J].中国文化遗产,2022,第4期
-
张晓彤,高雅(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建立的背景与研究[J].中国文化遗产,2022,第4期
-
刘骋,张颖岚(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大遗址保护利用研究现状的分析与反思——基于CSSCI文献的科学知识图谱[J].中国文化遗产,2022,第4期
-
王青岚,安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数字化技术和量化分析应用于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创新与实践——以郑韩故城为例[J].中国文化遗产,2022,第4期
-
宁召勇(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从出土货币管窥济南地区古代社会经济生活[J].中国文化遗产,2022,第4期
-
孙华(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性质和特征[J].中国文化遗产,2022,第4期
-
赵荣(陕西省政府参事室丝绸之路考古合作中心).提升完善"国家考古公园"制度创新大遗址保护新思路和新方法——以陕西为例[J].中国文化遗产,2022,第4期
-
余洁(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城市化进程中大遗址群的文化生态功能——以西咸新区为例[J].中国文化遗产,2022,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