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越,王文斌(武汉大学艺术学院).身体的三副面孔——维维安·索布切克电影现象学理论探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10期
-
厉震林(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意象表演的中国电影本土类型及其美学分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10期
-
武亚军,胡鑫(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表演文本的多媒介场域迁移与再造[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10期
-
孙云霏(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作为情感的物质显现:米歇尔·亨利物质现象学的美学维度[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10期
-
王蕾,段运冬(西南大学美术学院).认知转向与话语创新——“十月主义”的先锋影像观及其影响[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10期
-
陈亮(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从写意到写实——三维语境下的中国无声电影表演美学建构[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10期
-
侯凯1,司雨可2(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艺术设计学院).朝鲜电影在华放映研究初探(1949—1976)[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10期
-
尉光吉(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梦、遗体、肖像:布朗肖的图像理论[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10期
-
于梦凡(台湾艺术大学当代视觉文化研究所).媒介考古学作为艺术实践的方法:新媒体艺术中的垃圾媒介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10期
-
伯格哈特·曼纽尔1,赫夫伯格·阿德海德2,帕斯·约翰内斯3,沃尔科夫斯基·尼尔斯·奥利弗3,齐佩尔扎伊尔·马蒂亚斯4,薄一航5(德国莱比锡大学;德国联邦档案馆;卢森堡大学;奥地利圣波尔顿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数字人文中的电影与视频分析:一场跨学科的对话[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10期
-
黄若泽(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未竟的跨洋合作:黄宗霑、老舍与《骆驼祥子》电影计划[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10期
-
李频(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法学院).“如何抓住电影这武器”:战前国民政府军队的电影活动(1924—1937)[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10期
-
克劳迪娅·瓦尔肯斯坦纳-普雷施尔1,克尔斯婷·帕尔特1,尼古拉斯·平多伊斯2,孙莅(维也纳电影学院媒介与电影研究系;维也纳电影学院导演系).2010—2019年德语国家电影回顾:瑞士、奥地利与德国的电影[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10期
-
谭笑晗(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媒介考古学与“新电影史”——托马斯·埃尔塞瑟的媒介电影史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9期
-
彭欣1,2,胡媛3(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南昌大学艺术学院;江西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夏尔·巴托“美的艺术”概念的历史源流[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9期
-
马晓驰(北京电影学院人文学部).解画·解话:外国电影中文字幕与中国观众的观影体验(1920—1949)[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9期
-
李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投射机器与母体视觉——埃德加·莫兰的电影机人类学[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9期
-
王伟(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深圳大学媒体融合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从技术性图像到媒体知觉——弗鲁塞尔的媒介哲学[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9期
-
陈奇佳,张文瑾(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批判性与反沉浸:21世纪以来戈达尔的影像技术实践问题[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9期
-
孙毅1,田良斌2,陈朗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FILMIP:电影多模态隐喻识别新进路[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9期
-
周婉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学院).从“蜻蜓之眼”到“AI之眼”——论徐冰《人工智能无限电影》背后的视觉机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9期
-
安爽(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20世纪80年代前期西方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在中国的接受——以郑雪来和邵牧君的论争为中心[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9期
-
李之怡(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跨媒介视域下现代性的视觉编码——《杜宇百美图》与《盘丝洞》的文、图、影互动[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9期
-
常慧娟(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莲花心出世》:跨国电影的中美文化之旅[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9期
-
龚游翔(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论诺埃尔·卡罗尔的“跨媒介性”艺术理论建构[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9期
-
龚力(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寓言考古:论电影媒介特性的三种演绎[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