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晓双1,2,李才文1,2,赵义兵1,2(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调查规划院;旱区生态水文与灾害防治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基于高空间分辨率时间序列影像的对象级侵占林地图斑快速检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22,第11期
-
高峰1,2,张亚雄3,刘峰4,卜绍玮5,赵婉凝1,2,贾黎明1,2(北京林业大学国家能源非粮生物质原料研发中心;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北京市通州区城镇绿化服务中心).不同密度下2种杨树短轮伐期矮林生长及生物量[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22,第11期
-
林世伟,周扬颜,张月,李政,刘超,尹伟伦,夏新莉(北京林业大学林木育种与生态修复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杨树PdKNAT7基因调控拟南芥次生细胞壁厚度的功能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22,第11期
-
姜虹1,2,3,孟昭军1,2,李鹏3,薛羿1,2,姜礅1,2,李国江1,严善春1,2(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东北林业大学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农畜产品综合利用研究所).带状混交对长白落叶松防御蛋白活性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22,第11期
-
周正虎1,刘琳1,侯磊1,2(东北林业大学生态研究中心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藏农牧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有机碳的稳定和形成:机制和模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22,第10期
-
付玉杰1,2,田地1,2,侯正阳1,2,王明刚1,2,张乃莉1,2(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黑龙江三江平原沼泽草甸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全球森林碳汇功能评估研究进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22,第10期
-
张颖,孟娜,姜逸菲(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森林碳汇与林业经济发展耦合及长期变化特征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22,第10期
-
米湘成1,余建平2,王宁宁1,荚文3,4,任海保1,陈磊1,庞勇3,4,马克平1(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钱江源森林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业遥感与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基于激光雷达技术估算钱江源国家公园森林的地上生物量[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22,第10期
-
王文杰1,2,王凯1,3,王媛媛1,温慧2,于景华4,王庆贵5,韩士杰6(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森林植物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林源活性物质生态利用重点实验室东北林业大学化学化工与资源利用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生命学院;河南大学生命学院).东北针叶林与阔叶林乔灌草组成特征及碳汇功能对比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22,第10期
-
郝珉辉1,代莹2,岳庆敏1,范春雨1,张春雨1(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经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长春市绿化管理中心).阔叶红松林功能多样性与森林碳汇功能关系[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22,第10期
-
葛韵宇,李雄(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基于碳汇和游憩服务协同提升的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郊野公园环空间布局优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22,第10期
-
卜文圣1,2,马耀华1,刘虹冰1,3,张参参1,李雨欣1,曾施绮1,杨世赟1(江西农业大学林学院国家林业与草原局鄱阳湖流域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江西九连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九江市林业局).菌根类型和树种耐荫性对宿存枯枝碳储量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22,第10期
-
耿燕,赵秀海,安黎哲(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经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阔叶红松林乔木地上碳储量和碳增量对采伐强度的响应[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22,第10期
-
周志勇1,2,徐梦瑶1,2,王勇强3,高雨1,2,贾匡迪1,2(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山西太岳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山西灵空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山西太岳山油松林土壤质量与有机碳稳定性随林龄的演变特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22,第10期
-
范春楠1,刘强1,郑金萍1,郭忠玲1,张文涛2,刘英龙2,谢遵俊2,任增君2(北华大学林学院;长白山森工集团有限公司汪清林业分公司).采伐强度对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碳密度恢复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22,第10期
-
王晖1,王健1,杨予静2,陈琳3,刘世荣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湖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区域发展与环境响应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广西友谊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穿透雨减少对红椎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化学组分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22,第10期
-
臧颢1,黄锦程2,刘洪生2,欧阳勋志1,姜俊3,宁金魁1(江西农业大学林学院;江西省崇义县林业局;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杉木人工林碳汇木材多功能经营的最优轮伐期[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22,第10期
-
原作强1,2,王星2,毛子昆2,3,蔺菲2,3,叶吉2,3,房帅2,3,王绪高2,3,郝占庆1,2(西北工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森林生态与管理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辽宁省陆地生态系统碳中和重点实验室).典型温带树种固碳速率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22,第10期
-
田地1,林权虹1,赵常提1,朱瑞德1,马素辉2,俞庆水2,吉成均2,沈海花3(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氮添加对海南热带山地雨林固碳关键过程的影响——以优势植物厚壳桂和白颜树的光合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22,第10期
-
谢伊,杨华(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经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长白山天然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主要树种胸径生长与林分空间结构的关系[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22,第9期
-
饶显龙1,何田恬2,王冰彦3,刘华红3,李上善4,丁洲3,黎家宏3,李珏1(浙江树人学院城建学院;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舟山市园林建设发展中心;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舟山群岛彩化植物资源调查及其园林应用评价[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22,第9期
-
高洪治1,黄欣1,宿昊1,乔鹏飞1,姜在民2,申耀荣3,蔡靖1,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学院;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洮坪林场;陕西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秦岭两地区红桦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22,第9期
-
杨林哲,牛腾,于强,岳德鹏,马骏,裴燕如(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生态空间优化-以松花江流域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22,第9期
-
韩祎昀1,2,代孟元3,唐睿琳1,2,张扬1,2,于志明1,2(国家林业草原木质材料循环利用工程技术中心;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黄山华佳表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砂光处理对芦苇刨花板粉末涂饰性能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22,第9期
-
刘文娟1,王滔2,赵福泽3,林剑1(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木质材料科学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产业发展规划院;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林业局).金佛山方竹细胞构成、形态及细胞壁层构造变异性[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22,第9期
-
陈巧玲1,王俪玢2,程艳霞1(北京林业大学理学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采伐强度对红松天然、人工移植幼苗光合生理特性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22,第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