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明(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印度两大史诗的图像呈现与流传[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5期
-
孟凡行(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遗产、疫情与虚拟世界:民族艺术的生态变革与认识论反思[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5期
-
樊苗苗,梁汉昌.艺术-人类学·隆林苗族服饰[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5期
-
杜树海(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作为方法的“边缘”研究:历史人类学的视角[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5期
-
木粲成(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时间与时间性[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5期
-
何明1,王仲黎2(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大学文学院).中文语境中“民族”概念的形成与演化[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5期
-
唐沈琦,潘天舒(复旦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理解丧葬的社会维度——基于早期宗教人类学理论[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5期
-
郭迅羽1,张小军2,3(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国际与地区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学;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共有中的私有与个有:一个老挝村庄的土地文化经济[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5期
-
斯钦巴图(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论史诗的内部张力与《江格尔》类型群的形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5期
-
张敏(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童年[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5期
-
高永久1,2,杨龙文1(南开大学民族事务研究中心;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视域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概念内涵与逻辑依循[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刘梦颖(广西民族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从掌墨师群体看侗族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特性[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阳玉平(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社会科学家》杂志社).审美认同的理论内涵与当代价值[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邢海燕1,包莉莉2(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刻板印象[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舒瑜(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英戈尔德“新生态学”视角下的景观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张曦(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变迁中强韧性的增幅化[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张娅妮(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山东大学舞蹈系).民俗重构与文化自洽:当代胶东地区乳山大秧歌的“非遗化”过程分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向丽,李季(云南大学文学院).礼乐制度与中国艺术乡建——兼论审美治理的中国经验[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王琴(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模式”的个人叙事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史亦真,汪小洋(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宋墓壁画孝子图的跨媒介比较[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周建新1,赵长雁2,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传媒学院).傣族社会的“披拨”及其被驱逐的实践逻辑[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方弘毅,邵晓峰(东南大学中国艺术发展评价研究院;中国美术馆展览部).玄鸟崇拜与华夏精神的起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王晓葵(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探求灾害事件背后的“常识体系”——灾害民族志的可能性再考[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付广华(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礼物”,抑或“毒物”?——论人类学的人类世遭遇[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杨文姣1,2,邓晓华1,王传超3,4(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多学科视域下的侗台语和南岛语亲缘关系探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张原,汤芸(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栖居生境的地势感知与弹韧性营造——凉山甘洛彝族地区的地志学考察[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黄永林(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中国神话“元叙事”的“元背景”与中华文化“元基因”[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袁鼎生1,2,夏文仙1,3(云南大学文学院;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曲靖师范学院).中国生态美学的四种形态[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周大鸣(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身边的田野——我的珠江三角洲研究之缘[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