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自成,杨虓,施万喜,孟建军,张成(陇东学院农林科技学院小麦研究所/甘肃省旱地冬小麦种质创新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旱作丰产稳产冬小麦新品种——陇育12号[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1期
-
张露凡,宋普文,毋柳柳,胡海燕,李成伟(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河南省植物遗传改良与土壤修复国际联合实验室).小麦果糖激酶基因TaFRK与TaPFT的互作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1期
-
梁晓东1,曾潮武1,王仙1,吴新元1,蔺怀龙2,吴长春2,谢志刚2,严康2,李建疆1(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新疆九立禾种业有限公司).高产中强筋春小麦新品种—粮春1201[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1期
-
孙道杰.国审小麦新品种—西农235[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1期
-
高杰,林波,冯军,田大光,普赤,张萌,陈丽红,李维宇(长春市农业科学院).高产优质强筋春小麦新品种—长麦19[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1期
-
苏亚蕊1,孙少光1,刘浩婷1,郭春强2,曹燕燕2,黄杰2,王君2,张振永2,齐双丽2,廖平安2(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漯河市农业科学院).不同小麦品种(系)抗倒伏性状多样性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0期
-
申洋洋1,陈志超1,胡昊2,盛莉2,周洪奎2,娄卫东2,沈阿林3(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数字农业研究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环境资源与土壤肥料研究所).基于无人机多时相遥感影像的冬小麦产量估算[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0期
-
赵志伟,吴强,李琦,高飞雁,董晋源,张永平(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不同播种方式对有机小麦产量及田间杂草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0期
-
贾亚琴,董飞,杨峰,鲁晋秀,王苗,闫秋艳,申艳婷,李峰(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喷施硒肥对黑小麦籽粒产量及硒含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0期
-
王鑫炜,任爱霞,孙敏,林文,张蓉蓉,赵杰,高志强(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播量对宽幅条播冬小麦群体结构和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0期
-
王嘉盼1,2,3,武红旗1,2,3,王德俊1,2,3,轩俊伟1,2,3,郭涛1,2,3,李永康1,2,3(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土壤与植物生态过程实验室;新疆草地修复与环境信息重点实验室).基于无人机可见光影像与生理指标的小麦估产模型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0期
-
周磊1,王璐1,米俊珍1,王凤梧2,焦伟红3,刘景辉1,赵宝平1(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不同播期下水热因子对燕麦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0期
-
李燕红1,2,3,高世庆3,任扬1,2,张俊杰1,2,都晶晶1,2,高聪1,2,王军卫1,2,马守才1,2,宋瑜龙1,2,张改生1,2,牛娜1,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小麦核质互作杂交种农艺性状和籽粒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0期
-
郭曾辉,雒文鹤,刘朋召,师祖姣,王瑞,李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微喷灌条件下不同水氮处理对冬小麦水氮利用和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0期
-
于军伟1,2,王斯文1,2,姚广平3,赵继新1,2,陈春环1,2,吉万全1,2,王长有1,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新陕西科学观测试验站;三原县农业科学技术中心).抗条锈病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7St二体异附加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0期
-
周青云1,2,燕琪琦1,2,张宝忠2,尹林萍1,2(天津农学院水利工程学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冬小麦不同冠层叶片光合蒸腾和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特征及对灌溉的响应[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0期
-
任永康1,牛瑜琦1,逯成芳1,刘江2,郭杰1,唐朝晖1(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与分子改良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小麦新品种—太615[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0期
-
姜玉梅1,2,姜如云1,李俊畅1,杨进威1,牛吉山1,2,李磊1,2(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小麦BES1基因家族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0期
-
陈晓杰1,杨科2,范家霖1,程仲杰1,杨保安1,张福彦1,焦学俭3,白鹤峰3,王嘉欢1,张建伟1(河南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省核农学重点实验室;郑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河南金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郑品优9号的遗传基础解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0期
-
杨东升,于卓,于肖夏,李佳奇,李景伟,吴国芳,卢倩倩(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基于GBS技术构建四倍体杂交冰草超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0期
-
陈杰1,张星宇2,张福彦3,白冬1,宋佳静1,宋全昊1,金艳1,赵立尚1,朱统泉1,王勇1,梁宝萍1,李艳1,宋晓朋1(河南省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河南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省核农学重点实验室).黄淮麦区(南片)小麦新品系脂肪氧化酶活性分析及其等位基因检测[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0期
-
任永康,牛瑜琦,逯成芳,刘江,郭杰,唐朝晖(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山西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小麦新品种一太615[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0期
-
师筝,高斯曼,李彤,李雨泽,李红霞,廖允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施氮量对不同叶绿素含量小麦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9期
-
张聘,王红光,房琴,李浩然,李东晓,李瑞奇(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华北作物改良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不同氮反应冬小麦品种幼苗素质及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耐低氮差异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9期
-
王森1,尚云秋1,朱俊科2,谷淑波1,王东3,2(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淄博禾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不同播种方案下补灌对冬小麦水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9期
-
王汉霞,马巧云,单福华,田立平,张风廷(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部冬麦区杂交小麦亲本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9期
-
代旭冉1,2,黄义文2,李腾2,邓云3,苏研3,买春艳4,于立强5,于广军5,李辉利5,刘宏伟2,杨丽2,周阳2,张宏军2,李洪杰2(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分子育种工程实验室;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新乡矮败小麦育种技术创新中心;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赵县试验基地).利用 Fhb1基因分子标记辅助回交育种法改良黄淮冬小麦赤霉病抗性[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9期
-
赵佳男,王鹏程,贾晓雯,蒋钰婕,许盛宝,王晓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小麦根系细胞学观察体系的构建和应用[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9期
-
李振凯1,彭励1,张双喜2,李娜3,李琴4,梁新华1(宁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宁夏同心县纪委监委;宁夏同心县下马关中学).外源甘草根系分泌物对春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