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李怀德1,姚友旭1,崔同霞1,吴智年2,杨俊海1(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省山丹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高产稳产春小麦新品种—甘育5号[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1期
  • 陈建洋,张波波,程李琳,梁宸,谢新华(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农业农村部大宗粮食加工重点实验室).不同冻结方式对冷冻熟面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1期
  • 刘联正,哈力旦·依克热木,周安定,曹俊梅,刘娜,张新忠(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早熟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新粮603[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1期
  • 梁佳文,魏铁锁,樊晓培,苍晶,张达(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TaJAZ7D蛋白在冬小麦JA抗寒途径中的作用[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1期
  • 李玉豪1,余周源1,佟·乌日娜2,廖明莉1,国钰环1,魏淑红1,杨在君1,彭正松3(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华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西昌学院农业科学学院).三雌蕊小麦EMS诱变株系的农艺性状评价及SSR多态性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1期
  • 张冲,刘冬成,武金燚,郭进考(河北大地农业科学研究院/河北大地种业有限公司).高产稳产糯小麦新品种—马兰糯麦1号[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1期
  • 吴勇昊,刘玉秀,王一钊,桑珠,朱酉正捷,张正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50份哈萨克斯坦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解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1期
  • 李怀德,姚友旭,崔同霞,吴智年,杨俊海(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省山丹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高产稳产春小麦新品种一甘育5号[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1期
  • 芮婷婷1,2,3,徐云飞1,程琦1,杨斌1,冯志军1,周涛1,张世文2,4(安徽理工大学空间信息与测绘工程学院;安徽理工大学矿山采动灾害空天地协同监测与预警安徽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安徽理工大学矿区环境与灾害协同监测煤炭行业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基于无人机多光谱遥感的冬小麦叶片含水量反演[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0期
  • 陈立1,钱晨诚1,徐东忆1,钱彩虹1,李春燕1,2,丁锦峰1,2,朱敏1,2,李天兵3,郭文善1,2,朱新开1,2(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扬州大学小麦研究中心;教育部农业与农产品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汉枫缓释肥料(江苏)有限公司).不同释放期缓释尿素配合一次基施对稻茬冬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0期
  • 盖盼盼1,侯君佑1,耿兵婕1,张文静1,樊永惠1,黄正来1,2(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农村部黄淮南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现代作物生产协同创新中心).花后渍水和高温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0期
  • 蔡洪梅1,吴宇1,于敏1,许波1,代雯慈1,王捧娜1,任驿1,张梦祥1,李金才1,2,陈翔1(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华东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站;江苏省现代作物生产协同创新中心).长期秸秆全量还田对砂姜黑土区冬小麦幼苗生长质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0期
  • 周冬冬1,张军1,李福建2,葛梦婕1,李必忠1,刘忠红1,张永进1,李春燕2,朱新开2(淮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培育点/扬州大学小麦研究中心).稻秸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形成及籽粒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0期
  • 郭莹1,王振平2,3,吕迎春1,虎梦霞1,马小乐2,杨芳萍1(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新疆天浩种业有限公司).不同麦类种质抗旱性评价及优异种质筛选[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0期
  • 王云赫1,范仲卿2,郭新送2,李学峰1,宋小伟1,杨猛1,丁方军2(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农大肥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腐植酸对不同筋度小麦品种生长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0期
  • 张莉1,马国珠2,谷彩花1,赵敏1,刘合满1,付国占2(信阳农林学院农学院;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生物炭还田方式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0期
  • 次尔甲玛,王宏鹏,苟筱颖,佟可心,郭瑞超,王俊斌,曹高燚,包曙光,谢晓东,陈小强(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大麦气孔发育相关基因HvSPCH的克隆及初步功能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0期
  • 陶媛,李前荣,陈小龙(永宁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产抗倒广适春小麦新品种—宁丰1号[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0期
  • 王维领1,刘畅1,张雨婷1,段瑞华2,赵灿1,李国辉1,许轲1,霍中洋1(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作物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扬州大学;连云港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倒春寒抗性分析及其评价[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0期
  • 徐东忆,李福建,董金鑫,杨迪迪,陈立,朱敏,李春燕,朱新开,丁锦峰,郭文善(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扬州大学小麦研究中心).生长调节物质对深播和渍水小麦幼苗生长和籽粒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0期
  • 乔朋放1,毕起1,李玹1,陈亮1,2,胡银岗1,3,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春化及光周期基因的等位变异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0期
  • 张业猛1,2,朱丽丽1,2,郭仁世3,邢瑜3,马德林3,陈志国2,刘德梅2,王海庆2(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原生物适应与进化重点实验室;青海省农作物种子站).3个粒重基因在青海高原春小麦品种中的分布[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0期
  • 严勇亮1,2,张恒3,张金波2,时晓磊2,耿洪伟4,肖菁2,路子峰2,倪中福1,丛花2(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新疆农业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处;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春小麦主要籽粒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0期
  • 赵心雨1,郭宇燕1,张璐1,赖朝晖2,黄福旦3,胡东维1,梁五生1(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农业部作物病虫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浙江省作物病虫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浙江省象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19年浙江省部分地区小麦赤霉病菌种群组成及其对杀菌剂的敏感性调查[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0期
  • 刘锐1,刘晶晶2,钟钰3,黄家章1,聂莹1(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金沙河集团产业技术研究院/河北省谷物食品加工技术创新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中国小麦国际竞争力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9期
  • 王鑫悦,尚丽,林祥,王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播种期对不同小麦品种植株表型和籽粒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9期
  • 咸云宇,王维领,赵凌天,刘畅,刘光明,姜恒鑫,廖平强,赵灿,霍中洋(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作物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扬州大学).缓释氮肥配施尿素对迟播小麦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9期
  • 许倍铭,冯健超,郝紫瑞,贾玉库,杨世宇,谢迎新,王晨阳,马冬云(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小麦技术创新中心).种植密度对不同小麦品种籽粒淀粉含量及其特性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9期
  • 李晓1,周宜2,段剑钊2,贺利2,3,魏永康2,王永华2,3,冯伟2,3(河南农业大学理学院;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小麦冠层不同光质透光率与叶面积指数的定量关系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9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共有8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