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智生1,李铭2(《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清前期滇军入藏与川滇藏协同发展格局的形成[J].民族研究,2022,第4期
-
于运全(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际传播新进路[J].民族研究,2022,第3期
-
范可(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关于当下文化变迁的理论反思[J].民族研究,2022,第3期
-
郑大华(湖南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论清末革命派和立宪派在“民族建国”理论上的分歧与争论[J].民族研究,2022,第3期
-
杨玉文1,孙嘉泽2,张云霞1(大连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对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及相关产业的影响研究[J].民族研究,2022,第3期
-
冯琳,袁同凯(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多元医疗的女性实践——基于凉山布拖彝族的田野调查[J].民族研究,2022,第3期
-
李占荣(浙江财经大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宪法意蕴[J].民族研究,2022,第3期
-
徐法言(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改土归屯后金川地区的宗教信仰与社会结构的变迁[J].民族研究,2022,第3期
-
完麻加1,吉毛措2(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藏学与西藏发展研究室).《御制重修大隆善护国寺碑记》与明代汉藏佛教文化交流研究[J].民族研究,2022,第3期
-
史金波(宁夏大学;全国古籍保护专家委员会).新时代推进民族古籍整理研究的思考[J].民族研究,2022,第3期
-
王震中1,姚圣良2(信阳师范学院炎黄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信阳师范学院炎黄学研究院).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构成要素[J].民族研究,2022,第3期
-
郭小弦1,2,李晓光1,2(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西安交通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基地).族际交往中的“石榴籽效应”——个体特征、网络结构与社会效应[J].民族研究,2022,第2期
-
赵天晓1,2,3,彭丰文4,2,3(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中国民族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新时代党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及其重大意义[J].民族研究,2022,第2期
-
谢作渺,冯梦杰,方涵,马胜春(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文化多样性研究[J].民族研究,2022,第2期
-
郑一省1,2,龙高云1,3(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广西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传承与坚守:泰国勿洞华人文化探析[J].民族研究,2022,第2期
-
杜常顺1,许若冰2(青海师范大学藏区历史与多民族繁荣发展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清代甘边地区的抚番厅与地方治理[J].民族研究,2022,第2期
-
马孟龙(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出土文献所见秦汉“道”政区演变[J].民族研究,2022,第2期
-
王希恩(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从法国社会学到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学——杨堃先生的治学路径和初心[J].民族研究,2022,第2期
-
周大鸣1,2,肖明远3(云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复杂社会研究中人类学方法的新进展[J].民族研究,2022,第2期
-
景军(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南部理论:人类学思想的他者建树[J].民族研究,2022,第1期
-
王珍1,向建华2(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J].民族研究,2022,第1期
-
武沐1,冉诗泽2(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兰州大学青藏高原人文环境研究中心;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中国大一统思想及各民族共创中华的集体记忆[J].民族研究,2022,第1期
-
赵云辉,徐晓敏,李亚慧,陶克涛(内蒙古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民族地区大数据技术发展与政府公共卫生治理研究[J].民族研究,2022,第1期
-
彭向前(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西夏文献所见黄帝形象研究[J].民族研究,2022,第1期
-
冯建勇(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百余年来中国民族史编法讨论——从罗香林对王桐龄《中国民族史》的评议说起[J].民族研究,2022,第1期
-
马德普1,2,龙涛2(天津师范大学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建设研究院;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现代种族主义的嬗变及其个人主义根源[J].民族研究,2022,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