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颖,张振娇(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突破西方情境:比较媒介体制研究的理论适应性拓展[J].国际新闻界,2022,第9期
-
王亮(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媒介体制的模式与变迁:基于《比较媒介体制》的实证研究[J].国际新闻界,2022,第9期
-
张慧瑜(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从“帐篷话剧”到华北电影队:1930-1940年代晋察冀根据地流动的文化传播实践[J].国际新闻界,2022,第9期
-
刘于思,杜璇(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弥漫的连接与替代的团结:通过轶闻传播网络提升社区参与的多重后果[J].国际新闻界,2022,第9期
-
张杰1,马一琨2(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从情境崩溃到情境再分离:社会-关系情境中的用户社交媒介实践——基于微信朋友圈“仅三天可见”的研究[J].国际新闻界,2022,第8期
-
马中红,胡良益(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数据基础设施:作为纵深维度的隐蔽可供性研究[J].国际新闻界,2022,第8期
-
黄丽娜(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研究网络亲社会参与:概念、维度与测量——基于突发公共事件中社交媒体用户数据的实证[J].国际新闻界,2022,第8期
-
周怡靓(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近代报刊与晚清女性议题的“公共化”——以《万国公报》《时务报》为中心的考察[J].国际新闻界,2022,第8期
-
彭华新(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作为网络民族主义修辞策略的“国际绰号”:爱国动员的伦理辨析[J].国际新闻界,2022,第8期
-
方晨(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寻找机制、多元性:理论与历史交融的新闻业合法性探寻——兼评《有闻必录:一个中国新闻口号的兴衰》[J].国际新闻界,2022,第8期
-
解庆锋(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西南政法大学媒介素养科普基地).深度认知促进新冠疫苗新闻策展:社交媒介策展新闻中的新闻精细处理中介模型[J].国际新闻界,2022,第8期
-
杨保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中心).全面认识当代中国新闻学的性质[J].国际新闻界,2022,第7期
-
黄华,吴越(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动员“情感”:演唱会现场的应援棒实践与对物的反思[J].国际新闻界,2022,第7期
-
魏海岩,彭翠,宋伟龙(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唐代进奏院状报读者构成特点及影响[J].国际新闻界,2022,第7期
-
盛阳,王宇琦(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达拉斯·斯迈思在北京:重访西方批判传播理论的中国问题[J].国际新闻界,2022,第7期
-
陈先红,李颖异(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公私并置 追求共赢:中国公共关系实践的公共性表征[J].国际新闻界,2022,第7期
-
周莉1,郭瑜鸾1,胡珀2(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网络空间中国家主义话语的分野与互动——基于232位微博意见领袖的探索性研究[J].国际新闻界,2022,第7期
-
王佳鹏(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作为纯粹媒介的货币:作为媒介理论的“货币哲学”[J].国际新闻界,2022,第7期
-
刘战伟1,李嫒嫒2,刘蒙之3(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从“挣工分”到“挣流量”:绩效制度下的市场、共谋与流量锦标赛[J].国际新闻界,2022,第6期
-
刘小燕1,2,崔远航3,赵甍源4,李蕙帆5(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中国共产党形象国际传播研究的学术演进与未来向度[J].国际新闻界,2022,第6期
-
章晓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Transculturalism”溯源:西方学术语境及中文翻译辨析[J].国际新闻界,2022,第6期
-
倪天昌1,朱润萍2,黄煜3,陈致烽4(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福建技术师范学院).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视域下媒介信任归因的差异探析:基于对欧洲24国资料的考察[J].国际新闻界,2022,第6期
-
李时新,刘梦禧(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正当性的建构:近代上海小报与社会[J].国际新闻界,2022,第6期
-
黄顺铭1,李红涛2,3(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浙江大学数字沟通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何来“真正的媒介社会学”?——兼论媒介社会学的“连续统”观念与诠释社群[J].国际新闻界,2022,第6期
-
宫贺1,徐莹1,黄苗红2(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传播与信息科学学院).新冠疫情中科普网红的说服机制与反思:基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的两组实验研究[J].国际新闻界,2022,第5期
-
操瑞青(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近代新闻界的“事实”概念及其话语变迁——从徐宝璜的“新闻”定义谈起[J].国际新闻界,2022,第5期
-
姚文苑,胡翼青(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再思媒介社会学的边界——兼与李红涛、黄顺铭商榷[J].国际新闻界,2022,第5期
-
李宝玉(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听觉媒介的技术政治:以早期无线电广播技术史为主的考察[J].国际新闻界,2022,第5期
-
展宁1,2,周晨静1(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美国锡拉丘兹大学社会学系).传播研究中的“功能主义”:一个历史概念的蕴含与演化[J].国际新闻界,2022,第5期
-
高芳芳,刘于思,王来迪(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政治信息接触与价值观如何影响中国网民的转基因食品态度?基于“格-群”文化理论的实证探索[J].国际新闻界,2022,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