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雨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法兰克福学派生态批判理论及其效应[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郗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马克思自由观的理论深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吴真(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俗文学的跨文体编创策略——以“召将除妖”主题为中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李纪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论“平等”的历史维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孙来斌(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在东方早期传播的历史逻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张志刚(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宗教中国化”研究的几个认识论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包伟民(浙大城市学院历史研究中心).“唐宋变革论”:如何“走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杨国荣(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哲学中的教条及其扬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臧运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抗战严重困难时期敌后根据地的军事建设[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罗祎楠(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认识论视野中的唐宋变革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李小龙(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如何凝固流动的文本:中国古代小说整理适用校法四例辨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潘建国(北京大学中文系).“俗文学文献学”若干问题刍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何怀宏(郑州大学哲学学院).人性何以为善?——对“孟子论证”的分析和重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张泰苏(耶鲁大学法学院).从“唐宋变革”到“大分流”:一种假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程芸(武汉大学文学院).《疏者下船》的版本差异与意义空间——基于元杂剧“文本流动性”的考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包伟民.主持人语[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王磊(中国政法大学 民商经济法学院).数据驱动型并购创新效应的反垄断审查[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董学智(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发展导向下中国式规制国家的法治构造[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张晶(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情与气偕,辞共体并——《文心雕龙·风骨》赞的美学命题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刘青海(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论姜夔词对李贺诗的取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徐建委(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早期《诗经》的记诵、书写和阅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苗润博(北京大学 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青牛白马”源流新论——一种契丹文化形态的长时段观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朱汉民(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近思录》的道学体系与思想特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李四龙(北京大学哲学系).“义论疏”与中古佛教解经文献类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鲁西奇(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父老:中国古代乡村的“长老”及其权力[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