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刘艳鹏1,朱立新2,马生明3,段吉琳4,弓秋丽3(东华理工大学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分数据理论和无监督聚类K-means方法提取背景和异常信息——以安徽省兆吉口铅锌矿床为例[J].地质学报,2022,第11期
  • 黄志刚1,任战利2,陈玉林3,郑庆荣1(忻州师范学院地理系;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中国石油测井有限公司油气评价中心).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北段奥陶系烃源岩特征及成熟演化史[J].地质学报,2022,第11期
  • 贾建亮1,吴彦佳1,杨帝2,秦建义3(自然资源部深地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大地出版社;东北煤田地质局107勘探队).阜新盆地早白垩世火山成因古潜山油气藏的发现及成藏机制[J].地质学报,2022,第11期
  • 范彩伟1,2,黄志龙3,4,邓广君5,侯静娴1,赵静3,4(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莺歌海盆地LD10气田砂岩储层可动流体特征与天然气充注下限[J].地质学报,2022,第11期
  • 陈晓云1,谭锴1,卢立伍1,姬书安2(中国地质博物馆地质标本研究与检测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地层与古生物重点实验室).似希腊鼻原角龙(角龙亚目:原角龙科)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的发现[J].地质学报,2022,第11期
  • 谭锴1,陈晓云1,卢立伍1,姬书安2(中国地质博物馆地质标本研究与检测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地层与古生物重点实验室).记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晚白垩世的绘龙属(甲龙科)化石[J].地质学报,2022,第11期
  • 杨继媛1,2,马海丹1,2,陈爱林1,2,侯先光3(玉溪师范学院古生物研究中心;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云南大学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澄江生物群具重要演化意义的原始单轴针海绵新属种——Ovulispongia multa gen.et sp.nov[J].地质学报,2022,第11期
  • 许谱林1,2,唐湘生2,郭福生1,党飞鹏2,黎广荣1,吕川2,黄迪2,徐勋胜2,李志鹏2,吴志春1,许健俊2,钟鹏飞2(东华理工大学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核工业二七○研究所).含铀副矿物的热液蚀变:来自华南鹿井矿田碎裂蚀变岩型铀矿床的矿物学研究[J].地质学报,2022,第11期
  • 吴中海1,2,3,张旭东4,5,韩帅1,2,史亚然1,2,6,高扬1,2,7,叶强5,8,尼玛次仁5(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活动构造与地质安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新构造与地壳稳定性研究中心;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西藏阿里北部羌塘地块内部的第四纪活动断层及其变形机制[J].地质学报,2022,第11期
  • 邱啸飞(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扬子克拉通北部前泥盆纪地壳演化:来自碎屑锆石U-Pb和Hf同位素证据[J].地质学报,2022,第11期
  • 冯帆,徐仲元,董晓杰,连光辉,贾振杨(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内蒙古乌拉山地区石榴子石花岗岩中石榴子石转熔成因的显微结构及矿物学证据[J].地质学报,2022,第11期
  • 侯信高1,2,刘磊1,2(中南大学有色金属成矿预测与地质环境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超高压榴辉岩中高场强元素的分配——以大别山碧溪岭为例[J].地质学报,2022,第11期
  • 董黎阳1,贾磊1,2,王瑾1,吴肖春3(山西地质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加拿大自然博物馆).山西天镇晚白垩世一暴龙类及其埋藏环境[J].地质学报,2022,第11期
  • 杨忠虎1,2,熊韬2,勾宗洋2,李虎2,王亮2(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军民融合地质调查中心).西秦岭南缘阳山金矿带磷灰石LA-ICP-MS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J].地质学报,2022,第11期
  • (《地质学报》(中文版)编辑部).《地质学报》(中文版)征稿简则[J].地质学报,2022,第11期
  • 张培震1,2,王伟涛1,2,甘卫军3,张竹琪3,张会平3,郑德文3,郑文俊1,2,王洋1,2,王岳军1,2,许斌斌4,张逸鹏1,2(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省地球动力作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南方海洋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地震局).青藏高原的现今构造变形与地球动力过程[J].地质学报,2022,第10期
  • 董云鹏,惠博,孙圣思,杨钊,张菲菲,何登峰,孙娇鹏,史小辉(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中央造山系原-古特提斯多阶段复合造山过程[J].地质学报,2022,第10期
  • 陆元超,朱光,尹浩,张帅,牛漫兰(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郯庐断裂带起源与大陆斜向汇聚[J].地质学报,2022,第10期
  • 刘永江1,2,马永非3,冯志强4,李伟民5,李三忠1,2,关庆彬1,2,陈昭旭1,2,周桐1,2,方启昂1,2(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防灾科技学院地球科学学院;太原理工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系;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中亚造山带东段古生代山弯构造[J].地质学报,2022,第10期
  • 王国灿1,2,张孟1,张雄华1,康磊3,廖群安1,郭瑞禄2,王玮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全球大地构造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天山东段“北天山洋”构造涵义及演化模式再认识[J].地质学报,2022,第10期
  • 王博1,宋芳1,倪兴华1,曹婷婷1,刘珈硕1,钟凌林1,2,孙朝晨1,孙雨欣1,邓聚1,李盈莹1,朱鑫1,3,刘洪升1,4,何智远1,5(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比利时根特大学地质科学系).天山古生代增生造山作用及其构造转换事件[J].地质学报,2022,第10期
  • 王涛1,2,3,黄河2,3,杨立强4,郑远川4,许博4,孙剑2,3,侯通4,鲍学伟5,张建军2,3,朱小三2,范润龙1,2,尹继元2,苏玉平6,侯增谦2,3(北京离子探针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深地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揭示三维岩石圈物质架构的技术方法体系框架[J].地质学报,2022,第10期
  • 颜丹平,邱亮,孙铭,周志成,孔若颜,张已,王为,宋华杰,孔霏,都超,林霄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盆地盆缘前陆逆冲带的复合与联合扩展研究综述[J].地质学报,2022,第10期
  • 沈续文1,沈晓明2,刘静1,曾令森3,杨超群1,葛玉魁4,邢宇堃4,曾宪阳4,王子君1,李云帅1,李金阳1(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青藏高原东南缘次林错岩体晚白垩世—早新生代快速剥蚀[J].地质学报,2022,第10期
  • 蔡火灿1,2,王伟涛1,2,段磊1,2,张博譞1,2,刘康1,2,黄荣1,2,张培震1,2(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青藏高原东北缘柴达木盆地路乐河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的古地磁证据[J].地质学报,2022,第10期
  • 刘俊来1,季雷1,倪金龙2,陈小宇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早白垩世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与破坏动力学:兼论古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J].地质学报,2022,第10期
  • 王岳军1,2,钱鑫1,2,吴赛男1,J-B ASIS3(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省地球动力作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马来西亚沙巴大学科学与自然资源学院).婆罗洲西部中生代古太平洋安第斯型俯冲的岩浆作用记录[J].地质学报,2022,第10期
  • 林伟1,2,王印1,2,刘飞1,2,孟令通1,2,冀文斌3,卫巍1,2,褚杨1,2,宋超1,2,吴钦颖1,2(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蛇绿混杂岩的基质组成及其构造内涵:以东古特提斯为例[J].地质学报,2022,第10期
  • 李三忠1,2,索艳慧1,2,周洁1,2,钟世华1,2,孙国正1,2,刘洁1,2,王光增1,2,朱俊江1,2,姜素华1,2,李玺瑶1,2,郭晓玉3,4,刘丽军5,刘永江1,2,曹现志1,2,郭玲莉1,2,赵淑娟1,2,王鹏程1,2,关庆彬1,2,陈龙1,2,刘勃然1,2,周建平1,2,姜兆霞1,2,刘琳1,2,曹花花1,2,戴黎明1,2,于胜尧1,2,刘博1,2,王秀娟1,2,王程程1,2,王玺1,2,刘泽1,2,管红香1,2,李晓辉1,2,胡军1,2,段威1,2,于雷1,2,刘晓光1,2,王誉桦1,2,钟源1,2,刘鹏1,2,张文超1,2,李洛阳1,2,赵彦彦1,2,许淑梅1,2(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方海洋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微板块与大板块:基本原理与范式转换[J].地质学报,2022,第10期
  • 孟庆任(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砾岩沉积与构造环境[J].地质学报,2022,第10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共有15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