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天(厦门大学深圳研究院).数字人文方法论反思[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2期
-
张学昕(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呈现俗世生活中“生命的眼神”——李铁短篇小说论[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2期
-
张国龙(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儿童文学文体研究的状貌、问题和方法[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2期
-
段吉方(华南师范大学审美文化与批判理论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历史演绎及其中国影响[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2期
-
张福贵(吉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艺批评个人话语的思想逻辑与审美价值[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2期
-
刘璇(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物感”与“情动”:情感的两种发明及其中西演绎[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2期
-
毛宣国(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缘情”和“性情”——中国诗学“情”之内涵探讨[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2期
-
王尧(苏州大学文学院).文学批评与“文学性”的重建[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2期
-
王茜(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开放的本文:“情景交融”中的“身—心—物”三维关系[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2期
-
贺绍俊(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国有企业情怀的叙事诗——评李铁的长篇小说《锦绣》[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2期
-
傅其林(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马克思主义审美需要论及其对文学研究的启示[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2期
-
吴俊(南京大学文学院).文学的流变和批评的责任[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2期
-
汪群红(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当代形态文艺学研究中心).“移人性情”与“移情”——现象学视域下的儒家教化观[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2期
-
霍俊明(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诗人的“父亲”及其精神场域[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2期
-
李铁.耕耘属于自己的园子[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2期
-
任杰(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学批评的类型指向与范式演变[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2期
-
肖映萱(山东大学文学院).女孩们的“叙世诗”——2020—2021年中国网络文学女频综述[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1期
-
陶东风(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代际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文艺学知识生产[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1期
-
谭好哲1,李静2(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文学理论的三种话语形态与建构路径[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1期
-
何平(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只有春风在那里吹着”——《望春风》时间疏解[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1期
-
傅道彬(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酒神精神与“兴”的诗学话语生成[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1期
-
陶水平(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兴”与“隐喻”的中西互释[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1期
-
陈晓明(北京大学中文系).在理论的寓言里独辟蹊径——试论张旭东的理论批评[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1期
-
吉云飞(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男性向”朝内转——2020—2021年中国网络文学男频综述[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1期
-
张玉玲(大连理工大学哲学系).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艺术生产”的多维阐释[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1期
-
张政文1,陈龙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与阐释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当下文学理论的功能退化与修复[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1期
-
杨守森(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的功能与指向[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1期
-
陈众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直面问题 重塑原理[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1期
-
樊星(武汉大学文学院).命运如烟,诗意如歌——读格非小说有感[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