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袁承程1,高阳1,刘晓煌2,3(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自然资源要素耦合过程与效应重点实验室).我国自然资源分类体系现状及完善建议[J].中国地质调查,2021,第2期
  • 汤宇磊1,2,吴杨杨3,蒋兴征1,冯亮1,高阳4(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调查中心;自然资源要素耦合过程与效益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面向自然资源信息提取的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技术 ——以汉江流域NDVI数据为例[J].中国地质调查,2021,第2期
  • 廖小罕1,师春香2,王兵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无人机应用与管控研究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气象数据研究室;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从无人机遥感、数据融合、生态价值谈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构建[J].中国地质调查,2021,第2期
  • 刘润1,2,牛香1,2,王兵1,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江西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天保工程对森林涵养水源和保育土壤空间格局的影响 ——以内蒙古森工林区为例[J].中国地质调查,2021,第2期
  • 韩小龙,王鹏,庞文龙,韩昊,任永吉,张秉强(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黑河流域下游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响应机制研究 ——以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为例[J].中国地质调查,2021,第2期
  • 赫银峰1,罗奇2,高阳3,刘玖芬4(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应用地质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一体化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地质调查,2021,第2期
  • 黄莉1,刘晓煌2,3,刘玖芬2,刘晓洁4,张海燕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自然资源要素耦合过程与效应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长时间尺度下自然资源动态综合区划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青藏高原为例[J].中国地质调查,2021,第2期
  • 杨斌1,2,陈映1,2,潭昌海1,2,赵阳刚1,2,段阳海1,2,张浔浔1,2,刘晓煌2,3(中国地质调查局应用地质研究中心 自然资源要素耦合过程与效应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青藏高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实施进展与展望[J].中国地质调查,2021,第2期
  • 罗奇1,2,赫银峰3,王鹏4,张浔浔1,2,段阳海1,2,文浪1,2(中国地质调查局应用地质研究中心 自然资源要素耦合过程与效应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运维模式及保障体系构建[J].中国地质调查,2021,第2期
  • 刘昌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加强水在自然资源要素耦合作用中的观测研究探究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统一管理[J].中国地质调查,2021,第2期
  • 赖明1,2,吴淑玉3,张海燕4,刘玖芬5,王新华3,陈熹卓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自然资源要素耦合过程与效应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烟台海岸带地质调查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基于综合区划的中国西南地区自然资源动态变化特征分析[J].中国地质调查,2021,第2期
  • 王远超1,2,彭毅3,刘晓煌4,2,高阳5,代雪健1,邵玉祥1(中国地质调查局应用地质研究中心 自然资源要素耦合过程与效应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长沙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全国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建设需求及发展动态[J].中国地质调查,2021,第2期
  • 秦奇1,刘晓煌2,3,孙兴丽4,赵瑞芬4(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世界地理与资源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自然资源要素耦合过程与效应重点实验室;河北地质大学经济研究所).中美两国对地系统观测比较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地质调查,2021,第2期
  • 刘晓煌.序言[J].中国地质调查,2021,第2期
  • 聂洪峰1,肖春蕾1,戴蒙1,刘建宇1,尚博譞1,郭兆成1,贺鹏1,欧阳渊2,雷天赐3,李文明4,周传芳5,姜琦刚6(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吉林大学).生态地质调查工程进展与主要成果[J].中国地质调查,2021,第1期
  • 鲁庆伟(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地质研究所).渤海湾西MIS3阶段海侵边界探讨[J].中国地质调查,2021,第1期
  • 马昌威1,叶征宇2,曹云2,王超2(四川川核矿业有限公司;四川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云南宁蒗新生代盆地的形成与演化[J].中国地质调查,2021,第1期
  • 陈雯,余绍文,张宏鑫,刘怀庆(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冯家江流域水体中氮的空间分布特征[J].中国地质调查,2021,第1期
  • 路钊1,2,邓正栋1,王大庆1,赵鸿飞2,3,王光远1,许颢砾1(陆军工程大学;31605部队;东部战区总医院).地下水资源遥感评估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地质调查,2021,第1期
  • 武文辉,赵春,詹涵钰,秦宇龙,李名则,徐云峰(四川省地质调查院稀有稀土战略资源评价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川西甲基卡烧碳沟地区伟晶岩脉地球化学特征[J].中国地质调查,2021,第1期
  • 杨秀元1,2,3,付杰1,2,韩旭东1,2,张超1,2,潘书华1,2,李刚1,2,郭颖平1,2,潘建永1,2(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自然资源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重庆巫山野外科学观测基地;中国矿业大学(徐州)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三峡库区万州至巫山段城镇地质灾害调查进展[J].中国地质调查,2021,第1期
  • 王伟,李炳颖,黄鑫,陈易周(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迭代法建立的低频模型在储层反演中的应用[J].中国地质调查,2021,第1期
  • 杜玉雕,郑光文,魏国辉(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安徽障公山地区大丘田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分析[J].中国地质调查,2021,第1期
  • 杜东旭,张家嘉,张顺林,顾大年(安徽省勘查技术院).安徽五河县天井湖铅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J].中国地质调查,2021,第1期
  • 娄敏1,杨香华2,姚光庆2,姜平3(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自生黏土矿物与甜点储层的关系 ——以涠西南凹陷和文昌A凹陷为例[J].中国地质调查,2021,第1期
  • 刘成龙1,于俊博2,董峰1,马慧如1,杨金超1(黑龙江省第五地质勘查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锅盔山石墨矿床变质特征与碳质来源[J].中国地质调查,2021,第1期
  • 赵勇(北京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冲-洪积平原1∶5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方法探索[J].中国地质调查,2021,第1期
  • 杨志岩,李元杰,武永涛,牛艳东,许蕊(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自然资源部分)西辽河平原监测区建设成果概述[J].中国地质调查,2021,第1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共有4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