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佳1,卓娅2(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系).《米纳里》亚裔女性形象分析——基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批评实践[J].视听理论与实践,2022,第2期
-
朱杰,刘壮(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媒体语境下口头传统类非遗的传播与保护——以河西宝卷为例[J].视听理论与实践,2022,第2期
-
汤瑞(山西传媒学院表演学院).社会集体意识下大众文艺的共情性研究[J].视听理论与实践,2022,第2期
-
李智,黄新新(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媒体外交视域下日本NHK涉华纪录片话语框架流变研究[J].视听理论与实践,2022,第2期
-
李二仕,于思琪(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从中国画到电影视听语言:《春江水暖》的跨媒介美学实验[J].视听理论与实践,2022,第2期
-
陈晓云,李之怡(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虚拟”的影像与“真实”的幻觉——虚拟现实背景下重思影像与现实的关系[J].视听理论与实践,2022,第2期
-
李锦云1,李旭2(河北传媒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应用型传媒艺术人才培养的改革与思考[J].视听理论与实践,2022,第2期
-
薛精华,刘婉瑶(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抗美援朝记忆的另类书写与新主流电影的类型化叙事——电影《狙击手》学术研讨纪要[J].视听理论与实践,2022,第2期
-
刘茉琳,沈行(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移动游戏“开麦”行为中的权力、情感以及虚拟与真实[J].视听理论与实践,2022,第2期
-
龚力1,李涵鑫2(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闯入”的人类:德国自然纪录片中的现代性书写[J].视听理论与实践,2022,第2期
-
邵雯艳1,倪祥保2(苏州大学文学院;苏州大学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纪录片叙事结构及意义阐释差异性研究——基于商业语境中纪录片叙事的当下考察[J].视听理论与实践,2022,第1期
-
范志忠1,江琳2(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大学广播电影电视研究所).综合性大学影视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态势[J].视听理论与实践,2022,第1期
-
石屹(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国际纪录片创作审美取向研究[J].视听理论与实践,2022,第1期
-
平凡(山西财经大学新闻与艺术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基于移动社交平台的“宝妈经济”现象传播模式的实证研究[J].视听理论与实践,2022,第1期
-
张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生命历程、个体记忆、物化怀旧:王家卫电影对刘以鬯小说的改编研究[J].视听理论与实践,2022,第1期
-
王昌松(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新闻系,广告系).马来西亚马来语神话奇幻电影研究[J].视听理论与实践,2022,第1期
-
乔洁琼(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广告与影视系).界面·身体·空间——VR影像“超真实幻觉”产生的三个关键词[J].视听理论与实践,2022,第1期
-
王珊,袁梦,王昊宇(西安工程大学新媒体艺术学院).巴基斯坦视听产业现状研究[J].视听理论与实践,2022,第1期
-
陈旭光1,邱章红1,车琳2,朱子彤1(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中国戏剧影视学院).新媒体、新影像、新语言:新技术赋能下的新媒介艺术[J].视听理论与实践,2022,第1期
-
李晓红(厦门大学电影学院).代际冲突与家国叙事:电影《我和我的父辈》的情感表达[J].视听理论与实践,2022,第1期
-
马瑜慧(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长津湖》:音乐塑造声像感知的新视听[J].视听理论与实践,2022,第1期
-
王方1,2,顾鉴予1(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委员会).多重视角下的共同体:《唐人街探案》系列作品中的跨媒介叙事核心探究[J].视听理论与实践,2022,第1期
-
张燕(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新文科建设与智能时代下戏剧影视学科的创新驱动[J].视听理论与实践,2022,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