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广忠(安徽大学文学院).再论二十四节气的排序[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3期
-
吴南(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透过物质看“非遗”——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材料观[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3期
-
毕雪飞1,赵咪咪2(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茶俗的形成、发展与当代传承[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3期
-
郭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家门,师门,校门:传统手工艺传承的主要类型[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3期
-
李立新(南京艺术学院).生与死——传统工艺的人类学研究[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3期
-
关剑平(浙江农林大学茶学与茶文化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中国茶文化的特质及其在日本的传播[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3期
-
翟风俭(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用音乐讲述中国故事——读《中国人的音乐》[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3期
-
李连荣(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论昂仁艺人讲唱《格萨尔》史诗文本的记录和整理方法[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3期
-
焦秉贞,康熙.清代《御制耕织图》之攀华(局部)[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3期
-
孔德平1,蔡可2,3(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传统制墨的形态结构与文化建构[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3期
-
陆伊湄.中国古代蚕桑丝织技艺相关设备和工具[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3期
-
林继富,王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两创”实践研究[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2期
-
袁兴(贺州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陕西科技大学;乌克兰基辅国立工艺设计大学).广西贺州瑶族服饰文化传承中的形态及设计转化[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2期
-
杨杰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丽江纳西族情歌艺术特色论析[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2期
-
杨传杰1,潘鲁生1,2,3,4(山东大学艺术学院;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省文联).摹仿与重构:民间年画《三顾茅庐》的图文关系及其生成动因[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2期
-
敏承华1,朱刚2(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趋势研究——以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名录列入机制全球反思专家会为中心的考察[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2期
-
刘托.非遗分类展陈策略刍议[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2期
-
王美诗(南京博物院民族民俗部;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论非遗展叙述模式及展陈形式[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2期
-
张志颖(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遗场馆建设与展陈设计[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2期
-
王福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建构的三道门槛[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2期
-
刘先福(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地名传说的叙事法则——以长城传说为例[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2期
-
海震(沈阳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戏曲音乐表演的隐性传统——以粤剧音乐为例的探讨[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2期
-
宋英杰1,2,3,智利蓉2,隋伟辉4,齐鹏然2(中国气象局;中国天气·二十四节气研究院;CCTV;中国天气·二十四节气研究院自然科学研究室).哈萨克族“阿玛勒”与二十四节气的对位研究[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2期
-
孔培培(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京剧老生行当早期唱腔艺术研究——以唱片与曲谱为视点[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2期
-
阮园成.阮园成作品[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2期
-
赵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文化多样性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读《重振手工 激活民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集》[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2期
-
阮园成.藏戏面具大威德金刚[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2期
-
阮园成.青海省黄南州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在学习热贡堆绣制作技艺[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2期
-
陈文元(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空间与生态:布依族传统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生态智慧[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1期
-
王元(上海师范大学).从概念到制度:“文物”向“文化遗产”演进的逻辑及路径探析[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