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郑小华1,李明星2,娄盼星3(陕西省气象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陕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不同时间尺度下汾渭平原臭氧浓度变化及气象环境影响[J].高原气象,2021,第4期
  • 胡文东1,2,杨侃3,4,文小航1,2,张莹1,2(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旱区特色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管理重点实验室;宁夏气象台).阵风锋差异及强迫作用对雷暴触发影响的模拟分析[J].高原气象,2021,第4期
  • 唐佳1,2,叶成志1,2,唐明晖1,许霖1,何炜炜3,付炜4(湖南省气象台;气象防灾减灾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国家电投集团能源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永州市气象局).弱天气尺度背景下湖南两次暖区暴雨对比分析[J].高原气象,2021,第4期
  • 郑建萌1,姚愚1,李蕊1,张万诚2,马志敏3(云南省气候中心;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云南省气象台).El Ni?o背景下AO激发Rossby波对云南冬季极端降水的影响[J].高原气象,2021,第4期
  • 邓少格1,胡轶佳2,吕廷珍1,闫微1(中国人民解放军31682部队;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基于年际增量法的青藏高原南部汛期降水预测研究[J].高原气象,2021,第4期
  • 刘菊菊1,李天江2,卫玮1(陕西省气象台;武威市气象局).气温变化对中国夏季云水量的影响[J].高原气象,2021,第4期
  • 李洪兵,邵爱梅,李兰倩(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基于谱逼近和地面资料同化的降尺度模拟研究[J].高原气象,2021,第4期
  • 黄鑫1,2,巩远发3,张雅斌1,2,刘慧2,4,魏娜2,5(陕西省气象信息中心;秦岭和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气象重点实验室;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陕西省气象台;陕西省气候中心).陕西省冬季霾天气的背景环流与欧亚大陆积雪深度的联系[J].高原气象,2021,第4期
  • 赵兴炳1,2,刘长炜1,童兵3,李煜斌1,王琳琳4,马耀明5,高志球1,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西部狮泉河陆面过程参数和土壤热属性参数研究[J].高原气象,2021,第4期
  • 赵梦霞1,2,3,苏布达1,2,姜彤4,王安乾2,3,陶辉2(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灾害风险管理研究院).CMIP6模式对黄河上游降水的模拟及预估[J].高原气象,2021,第3期
  • 李培都1,2,高晓清1(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光伏电站对生态环境气候的影响综述[J].高原气象,2021,第3期
  • 刘明歆,李艳,吕春艳(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冬季两类极端低温事件特征及其大气环流成因分析[J].高原气象,2021,第3期
  • 李文静1,2,罗斯琼1,郝晓华1,王景元1,2,王宇轩1,2(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青藏高原东部不同季节积雪过程对地表能量和土壤水热影响的观测研究[J].高原气象,2021,第3期
  • 王宇轩1,2,奥银焕1,李照国1,李文静1,2(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黑河中下游不同类型下垫面的能量收支差异及其成因研究[J].高原气象,2021,第3期
  • 陈相甫,赵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冷涡背景下东北地区短时强降水统计特征[J].高原气象,2021,第3期
  • 刘金卿1,2,3,4,刘红武1,4,徐靖宇1,4(湖南省气象台;高原与盆地暴雨旱涝灾害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广东省区域数值天气预报重点实验室;气象防灾减灾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西南涡引发的强对流天气特征[J].高原气象,2021,第3期
  • 李雅培1,2,3,朱睿1,2,3,刘涛1,2,3,常亚斌1,2,3,尹振良4(兰州交通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地理国情监测技术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甘肃省地理国情监测工程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基于BCC-CSM2-MR模式的疏勒河流域未来气温降水变化趋势分析[J].高原气象,2021,第3期
  • 郭飞1,2,吉喜斌1,金博文1,赵丽雯1,赵文玥1,2,焦丹丹3(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站/中国科学院生态水文与流域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干旱区荒漠-绿洲过渡带3种典型灌木气孔导度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及其对蒸腾的调控[J].高原气象,2021,第3期
  • 郭渠1,黄安宁2,付志鹏2,唐红玉1,李永华1,何慧根1(重庆市气候中心;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北京气候中心次季节-季节预测系统对西南地区夏季降水次季节预报技巧评估及误差订正[J].高原气象,2021,第3期
  • 姜红1,2,何清1,曾晓青3,唐冶1,赵克明1,窦新英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台;中亚大气科学研究中心;国家气象中心).基于随机森林和卷积神经网络的FY-4A号卫星沙尘监测研究[J].高原气象,2021,第3期
  • 吴川东1,2,苏泽兵1,2,刘鹄1,3,赵文智1,3,余海龙4(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站;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干旱、半干旱区光伏发电设施的生态-水文效应研究评述[J].高原气象,2021,第3期
  • 吴海英1,2,曾明剑1,3,蒋义芳1,2,梅海霞1,3,张冰1,3(中国气象局交通气象重点开发实验室;江苏省气象台;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一次雹暴过程中对流系统演变特征的模拟分析[J].高原气象,2021,第3期
  • 刁秀广,杨传凤,张骞,吕庆利(山东省气象台).二次长寿命超级单体风暴参数与ZDR柱演变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21,第3期
  • 李磊1,沈润平1,黄安奇1,高婷1,师春香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土壤质地改变对CLDAS/Noah-MP土壤湿度模拟的影响研究[J].高原气象,2021,第3期
  • 康潆文1,2,巩远发1(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气象局).基于高分辨率OLR资料的青藏高原和南亚地区夏季对流日变化特征[J].高原气象,2021,第3期
  • 刘彩红1,2,余锦华1,杨延华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海省气候中心).青藏高原雪灾频数对海温异常强迫的响应研究[J].高原气象,2021,第3期
  • 梁甜1,2,3,4,陈亮1,2,何建军3,4,张磊3,龚山陵3,车慧正3(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北京边界层参数化敏感性模拟研究[J].高原气象,2021,第3期
  • 郝巨飞1,2,杨允凌1,李二杰2,3,吴智杰1(河北省邢台市气象局;河北省气象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河北省环境气象中心).邢台市城区黑碳气溶胶浓度与气象因子变化关系分析[J].高原气象,2021,第3期
  • 张宏芳1,潘留杰2,卢珊1,巨晓璇1,史月琴3(陕西省气象服务中心;陕西省气象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基于时域对象的网格降水预报的追踪诊断分析[J].高原气象,2021,第3期
  • 程胡华1,赵亮2,武帅3,李娟4,蔡其发4(163729部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32021部队;61741部队).对流层与下平流层大气重力波的气候及差异特征研究——以太原为例[J].高原气象,2021,第3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共有5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