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余敏友1,严兴2(武汉大学;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论IAEA在海洋放射性废物治理中的作用与局限 ——聚焦日本福岛核污水排海事件[J].太平洋学报,2022,第5期
  • 朱杰进,孙钰欣(复旦大学).新兴领域国际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J].太平洋学报,2022,第5期
  • 刘禹1,孔庆江2(北京工商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碳排放政策的投资仲裁风险与因应[J].太平洋学报,2022,第4期
  • 黄炎(华东政法大学).跨境数据治理体系的多维变革及因应之策[J].太平洋学报,2022,第4期
  • 董世杰(厦门大学).福岛核污染水的海洋环评问题研究[J].太平洋学报,2022,第4期
  • 冯帅(四川大学).多边气候条约中遵约机制的转型 ——基于“京都—巴黎”进程的分析[J].太平洋学报,2022,第4期
  • 沈陈(中国社会科学院).超越西方语境下的“中等强国”:模糊性、特征化与再定位[J].太平洋学报,2022,第4期
  • 阎根齐,吴昊(海南大学).清末至民国时期南海《更路簿》兴盛原因探微[J].太平洋学报,2022,第4期
  • 黄家星(南开大学).国际数字贸易规则碎片化:现状、成因及应对[J].太平洋学报,2022,第4期
  • 房迪(北京外国语大学).解析日本学界围绕钓鱼岛问题的歧见及启示[J].太平洋学报,2022,第4期
  • 蔡翠红,郭威(复旦大学).中美跨境数据流动政策比较分析[J].太平洋学报,2022,第3期
  • 胡子南(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欧盟强化对华经贸防御工具的动因、举措、影响及中国应对[J].太平洋学报,2022,第3期
  • 王怡然(复旦大学).非政府组织参与南极国际治理的地位与作用[J].太平洋学报,2022,第3期
  • 翟大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美双边气候关系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进程的相互影响研究[J].太平洋学报,2022,第3期
  • 袁雪,马龙(哈尔滨工程大学).ABNJ 海洋遗传资源复合型惠益分享机制研究 ——基于知识产权制度和区块链技术[J].太平洋学报,2022,第3期
  • 郑猛(中国社会科学院).欧亚经济联盟一体化:特征事实与深度评估[J].太平洋学报,2022,第3期
  • 赵懿黑(上海社会科学院).美国“印太战略”下美韩海洋安全合作研究[J].太平洋学报,2022,第3期
  • 何艳梅(上海政法学院).流域组织视野下澜湄合作机制的法律基础建设[J].太平洋学报,2022,第3期
  • 赵龙跃,高红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与全球数字贸易治理:基于加入DEPA 的机遇与挑战[J].太平洋学报,2022,第2期
  • 王震(河南师范大学).大国博弈、次区域权力竞争与中南半岛次区域合作 ——以泰国、越南为案例[J].太平洋学报,2022,第2期
  • 翟崑(北京大学).克服知行矛盾:中国—东盟合作与地区秩序优化[J].太平洋学报,2022,第2期
  • 胡杰(武汉大学).英国对南海“航行自由”问题的立场:认知、影响与中国的应对[J].太平洋学报,2022,第2期
  • 王玫黎,陈雨(西南政法大学).南海IUU 捕捞治理的中国方案建构[J].太平洋学报,2022,第2期
  • 邱小鹃(华东师范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国家回应自然灾害援助的策略及其行为机理 ——以印度自然灾害援助回应为例[J].太平洋学报,2022,第2期
  • 李雪威,李鹏羽(山东大学).欧盟参与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的进展及对中国启示[J].太平洋学报,2022,第2期
  • 王中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欧美供应链韧性战略的悖论与中国应对[J].太平洋学报,2022,第1期
  • 滕建群(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论大国竞争背景下美国对华海上博弈[J].太平洋学报,2022,第1期
  • 宋伟(中国人民大学).世界政治视角下的国际战略格局(2001—2021)[J].太平洋学报,2022,第1期
  • 崔健1,李诗悦1,李振福2(吉林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北极问题演化及其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影响的研究[J].太平洋学报,2022,第1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共有4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