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常建华(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清中叶的剃头纠纷与剃头匠 ——来自刑科题本的案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赵棚鸽(洛阳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论唐代经传分别背景下《毛诗正义》的传播[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李尔岑(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清代“跨性别者”的日常生活、生计浅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郭玉峰,朱玉洁(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清代士大夫之家的妻妾秩序与门楣维护 ——以郭嵩焘续娶风波为中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沈国光(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东魏赫连明墓志》考释 ——兼论北朝至唐赫连氏的发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张媛媛(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文化传播学院).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通话能力实证研究 ——基于河南省的调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郑猛,岳云霞(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后疫情时代的我国粮食安全:典型事实、风险挑战及应对方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陈向群(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心如何具有物理性? ——亨利·斯塔普的心理物理理论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李耀平(福建教育学院语文研修部).今本《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与《毛诗正义》关系考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梁若愚(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环境史研究的重大成果 ——评多卷本《中国环境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王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得窥天颜:清末拔贡赴京朝考的微观体验[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马士奎(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藏族格言诗英译研究与实践》:一部集评论研究和翻译实践于一体的力作[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张灵(山东外事职业大学综合学院).“别现代”的现实关怀与“家族相似的现代性”[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王宝治1,何晓岳2(河北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功能视角下中国共产党党群沟通百年回顾及路径展望[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2期
  • 张晶,黄俊婷(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初唐秀句语境与元兢的秀句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2期
  • 张天政1,成凯2(南昌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省博物院).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宁夏科技建设述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2期
  • 李琦(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深度思考与开拓创新的集中展示 ——潘知常教授《走向生命美学——后美学时代的美学建构》的学术价值[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2期
  • 李宗刚,滕旋(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南北文化融合维度下的南下题材影视作品的再解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2期
  • 王亚芹(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赛博格”:后人类时代的身体范式与审美隐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柏奕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广松涉的“身心”论及其审美启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邢建昌(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理论与文学的相互生成 ——读特里·伊格尔顿《文学事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邱志诚(温州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传统农学概念的历史发展及传统农书分类再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李娜(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我国政府对京津唐煤矿地区环境问题治理的历史考察[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姜文振(河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范式”概念溯源及其与“知识型”的关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詹冬华(江西师范大学当代形态文艺学研究中心).老庄道论中的时空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罗崇宏(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师范大学文学教育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近代以来中国文学理论生产机制的生成与流变 ——以“言说语境”和“叙事方式”的流变为中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王晓华(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后人类美学的建构是否可能?如何可能?[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冯尔康(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社会史从“社会生活”到“日常生活”研究的学术意义 ——读常建华教授“日常生活”论文感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共有4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