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吴琼,张传江,马锋敏,张超美(江西省气候中心).鄱阳湖流域雨季不同时期降水历时相关特征变化[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2,第3期
  • 褚荣浩1,李萌2,姚叶青1,侍永乐1,杨彬1,王传辉1,张永红3,慕建利4(安徽省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渭南市气象局;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华山黄山地区雷暴变化特征及其规律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2,第3期
  • 张入财1,田金华2,陈超辉3,李振锋4,付伟基5,周洪亮5,陈红霞6,王琨鸿5(中国人民解放军78127部队;郑州市气象局;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63898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96606部队;洛阳市气象局).郑州“7·20”特大暴雨极端性成因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2,第2期
  • 王军1,吴迪1,王超杰2,席乐3,刘磊1(许昌市气象局;长葛市气象局;河南省气象台).“21·7”河南极端降水的远距离台风作用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2,第2期
  • 李泽椿1,谌芸1,2,3,王新敏4,徐珺1,徐国强2,5,王月冬1,代刊1,龚玺6(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河南省气象台;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从“75·8”到“21·7”的思考[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2,第2期
  • 周丹1,周淑玲1,田金华2,邵振平3,王俊4(威海市气象局;郑州市气象局;河南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山东省人民政府人工影天气办公室).基于Parsivel降水现象仪资料的郑州“7·20”罕见特大暴雨微物理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2,第2期
  • 郭鹏1,2,耿维成3,张翠萍4(中国气象局·河南省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郑州市气象局).基于GF-3卫星SAR数据的郑州及豫北地区“21·7”暴雨洪涝遥感监测[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2,第2期
  • 喻谦花1,2,吕哲源1,2,李姝霞1,2,姚远3(开封市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开封市气象局;郑州市气象局).郑州“7·20”特大暴雨卫星云图和双偏振雷达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2,第2期
  • 赵琳1,孙林海1,竺夏英1,张永涛2,3,崔童1,李威1,艾婉秀1,尹宜舟1(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河南省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气候中心).2021年华北雨季气候特征及华北降水偏多成因初探[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2,第2期
  • 祝传栋1,2,陈正洪1,李亚飞3,许杨1,张冠舜4,廖洁1(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平流层高位涡侵入对河南“21·7”极端暴雨的影响[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2,第2期
  • 刘扬1,唐健1,王铸1,王莉萍1,张霞2,3(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河南省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气象台).基于CMA区域集合预报的暴雨灾害风险预估研究 ——以“21·7”河南暴雨为例[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2,第2期
  • 靳冰凌1,2,芦阿咪1,2,张璞2,王福州2(中国气象局·河南省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鹤壁市气象局).“21·7”豫北极端暴雨天气成因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2,第2期
  • 卢振礼1,杨成芳2,郑宗杰3,崔广暑1,安源1,顾飞1(日照市气象局;山东省气象台;交通运输部路网中心).高速公路团雾分级预警研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2,第1期
  • 丁建芳1,程博1,沙修竹1,马鑫鑫1,刘磊2(河南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河南省气象探测数据中心).河南省层状云降水雨滴谱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2,第1期
  • 于丽萍1,2,张晓春2,孟磊1,李林1,韦涛1,李栋1,刘海悦3,李德林4(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北京市观象台);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北京丰台区气象局;青海瓦里关区域大气本底站).北京南郊观象台20082018年PM10质量浓度特征及其与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2,第1期
  • 王喜1,向阳1,张琴2,张玲1,王琴1(泰州市气象局;淄博市气象局).江苏不同量级降雪过程的对比分析和预报指标研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2,第1期
  • 朱公群1,韩帮军1,段春锋2,欧娜音3(淮南市气象局;安徽省气候中心;哈尔滨市气象局).沿淮地区秋季连阴雨综合指数构建及其变化特征[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2,第1期
  • 郑小华1,娄盼星2,马永永2,冯蕾1,刘环1(陕西省气象台;陕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2018年陕西省暴雨灾害气象服务效益评估[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2,第1期
  • 李超1,2,3,李明华1,2,周凯4,郝世峰4,陈训来1,2,赵春阳1,3(深圳市气象局;深圳市南方强天气研究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浙江省气象台).基于KNN回归算法的浙江省温度预报改进研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2,第1期
  • 陈佳1,郭渠2,李瑞3,何慧根2(四川省遂宁市气象局;重庆市气候中心;济南市气象局).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优化研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2,第1期
  • 李改琴,唐影,王聪,杜丽娅,谢琼娜(濮阳市气象局).濮阳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的阶段性特征和维持机制[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2,第1期
  • 任丽,杨艳敏(黑龙江省气象台).江淮气旋北上造成黑龙江省强雨雪天气成因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2,第1期
  • 孟蕾1,2,廖玉芳2,3,汤亦豪3,4(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湖南分院;气象防灾减灾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湖南省气候中心).东洞庭湖区城市雷暴活动规律[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2,第1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共有4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