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舰齐1,2,王丽琼2,左瑞亭2,叶晶1,马秋丽1,叶成志3(中国人民解放军95871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湖南省气象台).基于幅频分离的气候时间序列预测试验[J].大气科学,2017,第3期
-
吴晓京1,朱江2,王曦1,杨冰韵1(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中国遥感卫星辐射测量和定标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风云三号微波观测资料的海雾同化模拟[J].大气科学,2017,第3期
-
韩函1,吴昊旻1,2,黄安宁1(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中国气象局—南京大学气候预测研究联合实验室;浙江省丽水市气象局).华北地区夏季降水日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J].大气科学,2017,第2期
-
杨凯,胡田田,王澄海(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南、北积雪异常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关系的数值试验研究[J].大气科学,2017,第2期
-
杨春1,闵锦忠1,刘志权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AMSR2辐射率资料同化对台风“山神”分析和预报的影响研究[J].大气科学,2017,第2期
-
李少英1,张述文1,毛伏平2,李彦霖1(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人民解放军94923部队).采用不同样本集合同化地面观测对一次飑线过程的影响[J].大气科学,2017,第2期
-
衣娜娜1,2,张镭1,2,刘卫平1,2,田鹏飞1,2,董祝雷3(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西北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及辐射影响[J].大气科学,2017,第2期
-
佟铃1,彭新东2,1,范广洲1,常俊3(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四川分院).GRAPES全球模式的误差评估和订正[J].大气科学,2017,第2期
-
张苏平1,王媛1,2,衣立1,刘海坤1,王倩1(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和气候实验室;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气象局).一次层积云发展过程对黑潮延伸体海洋锋强迫的响应研究——观测与机制分析[J].大气科学,2017,第2期
-
胡雅君1,2,刘屹岷1,吴琼3,王晓春3(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与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影响江南春雨年际变化的前期海洋信号及可能机理[J].大气科学,2017,第2期
-
颜玲1,2,3,周玉淑2,刘宣飞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重点实验室(LACS);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1410号台风Matmo登陆前后的动热力结构演变和水汽输送特征分析[J].大气科学,2017,第2期
-
刘颖1,2,任宏利1,张培群1,贾小龙1,2,刘向文1,孙林海1(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利用高原积雪信号改进我国南方夏季降水预测的新方法及其在2014年降水预测中的应用试验[J].大气科学,2017,第2期
-
陈金雷1,2,文军1,3,王欣1,张堂堂1,贾东于1,2,周娟1,2,王作亮1(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黄河源高寒湿地—大气间暖季水热交换特征及关键影响参数研究[J].大气科学,2017,第2期
-
冯琎1,廖宏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APC);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冬春季东亚气溶胶流出通量年际变率的相关环流异常分析[J].大气科学,2017,第2期
-
徐慧燕1,徐亚钦2,王智3,朱佩君1,李小凡1,翟国庆1(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金华市气象局;上海市气象局).WRF模式中QNSE方案的湍流长度尺度系数的调整试验研究[J].大气科学,2017,第2期
-
王春晓1,2,3,田文寿1(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河南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气象台).热带平流层CO浓度准两年振荡的位相变化特征[J].大气科学,2017,第2期
-
麦子,李英,魏娜(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登陆热带气旋在鄱阳湖区的活动特征及原因分析[J].大气科学,2017,第2期
-
张斌1,2,田向军2,张立凤1,孙建华3(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ICCES);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重点实验室(LACS)).基于NLS-4DVar方法的雷达资料同化及其在暴雨预报中的应用[J].大气科学,2017,第2期
-
郭渠1,刘向文2,吴统文2,程炳岩1,李瑞3,魏鳞骁1(重庆市气候中心;国家气候中心;济南市气象局).基于BCCCSM模式的中国东部夏季降水预测检验及订正[J].大气科学,2017,第1期
-
姜江1,2,3,姜大膀1,4,林一骅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中国科学院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中国干湿区变化与预估[J].大气科学,2017,第1期
-
叶丹,张述文,王飞洋,毛伏平,杨茜茜(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基于陆面模式Noah-MP的不同参数化方案在半干旱区的适用性[J].大气科学,2017,第1期
-
王天舒1,牛生杰1,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江苏省大气环境与气象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内蒙古东部春季三类沙尘天气气溶胶散射系数及其与PM10、能见度相关性分析[J].大气科学,2017,第1期
-
肖宇1,2,马柱国1,2,李明星1(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陆面模式中土壤湿度影响蒸散参数化方案的评估[J].大气科学,2017,第1期
-
庄潇然1,2,闵锦忠1,2,王世璋1,2,周凯1,2,蔡沅辰1,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风暴尺度集合预报中的混合初始扰动方法及其在北京2012年“7.21”暴雨预报中的应用[J].大气科学,2017,第1期
-
顾伯辉1,郑志海2,封国林2,王正1(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季节预测模式对东亚夏季环流的预测能力及其对热带海洋的响应分析[J].大气科学,2017,第1期
-
周璐1,徐世明1,曾刚2(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极海冰减少的热动力分析——基于PIOMAS模式结果[J].大气科学,2017,第1期
-
邓美玲1,银燕1,赵鹏国1,2,肖辉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云凝结核浓度对雷暴云电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2017,第1期
-
刘刚1,2,封国林3,秦玉琳4,曾宇星2,杨旭1,姚帅4(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中高纬度环流系统与东亚季风研究开放实验室;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吉林省气象台).初夏东北地区冷涡降水“累积效应”[J].大气科学,2017,第1期
-
黄小燕1,2,3,管兆勇1,何洁琳4,何立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减灾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气候中心).南海ITCZ异常变化及其对非移入性南海热带气旋(TC)活动的可能影响[J].大气科学,2017,第1期
-
于忠达1,2,周广庆2,周筠珺1(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中高纬土壤温度资料评估与分析[J].大气科学,2017,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