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马锋敏1,陈丽娟2,3,李想2,李维京2,3,许彬1(江西省气候中心;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南京大学气候预测研究联合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冬季气温不同年代际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J].大气科学,2022,第3期
  • 王淑彩1,2,平凡2,1,孟雪峰3,李玉鹏2,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与测绘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重点实验室(LACS);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不同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对我国北方一次大范围暴雪天气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2022,第3期
  • 刘俊1,2,唐佑民3,2,4,宋迅殊2,4,孙志林1(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河海大学海洋学院自然资源部海洋灾害预报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深度学习在印度洋偶极子预报中的应用研究[J].大气科学,2022,第3期
  • 朱丽飞1,孙诚1,李建平2,3,张静1,刘雨森1,宫湛秋1(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高等研究院/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基于慢特征分析方法研究陆地表面气温变率的驱动力[J].大气科学,2022,第3期
  • 周菲凡1,2,叶一苇1,2,段晚锁2,3,张贺4,5(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伴随敏感性方法、第一奇异向量方法以及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方法在台风目标观测敏感区识别中的比较研究[J].大气科学,2022,第3期
  • 毕研盟1,王倩1,2,3,杨忠东1,刘成保1,蔺超4,田龙飞5,张乃强6,王雅澄7(许健民气象卫星创新中心中国气象局中国遥感卫星辐射测量和定标重点开放实验室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华云星地通科技有限公司;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碳卫星高光谱二氧化碳探测仪基于太阳夫琅禾费吸收线的在轨波长定标[J].大气科学,2022,第3期
  • 王东海1,姜晓玲2,张春燕1,庞紫豪3,梁钊明2,张明华4(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广东省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研究重点实验室/热带海洋系统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纽约州立大学).物理协调大气变分客观分析模型及其在青藏高原的应用I: 方法与评估[J].大气科学,2022,第3期
  • 刘香娥1,2,3,4,何晖1,2,3,4,陈羿辰1,2,3,4,高茜1,2,3,4,王永庆1,2,3,4,杨燕1,2,3,4(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云降水物理研究和云水资源开发北京市重点试验室;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华北云降水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北京地区一次降雪系统大气水凝物输送特征及降雪微物理机制的数值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2022,第3期
  • 李若羽1,2,卞建春2,3,4,唐贵谦5,李丹2,白志宣2,毛文书1(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层大气和全球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APC)).拉萨夏季大气边界层气溶胶垂直结构特征[J].大气科学,2022,第3期
  • 邓中仁1,葛旭阳1,2,姚秀萍3,陈明诚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安阳国家气候观象台;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辐射对高原涡形成和发展影响的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2022,第3期
  • 周括1,冉令坤1,蔡仁2,屈涛3,陈蕾4(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实验室;乌鲁木齐市气象局;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气象局;贵州省气象服务中心).地形追随垂直运动方程在南疆极端暴雨中的诊断分析[J].大气科学,2022,第3期
  • 李霞1,2,盛久江1,2,王飞1,2,陈羿辰1,2,田平3,赵德龙1,2,张邢1,2,周嵬1,2,刘全4(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云降水物理研究和云水资源开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华北云降水野外科学试验基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基于机载观测资料订正雷达比及其垂直分布特征[J].大气科学,2022,第3期
  • 黄静,陈耀登,陈海琴,王黎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实时天气背景依赖的反射率因子间接同化及多暴雨个例试验[J].大气科学,2022,第3期
  • 焦宝峰1,冉令坤1,2,李舒文1,2,周括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一次暴雨中尺度涡旋发展机制诊断分析研究[J].大气科学,2022,第3期
  • 索朗塔杰1,2,杜军1,2,卓嘎1,2,益西卓玛3,平措桑旦1,2(西藏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西藏高原大气环境研究重点实验室;高原与盆地暴雨旱涝灾害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西藏自治区气候中心).1981~2020年青藏高原春季土壤湿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高原季风的关系[J].大气科学,2022,第2期
  • 段安民1,2,张萍1,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院).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年际变率及其驱动因子[J].大气科学,2022,第2期
  • 施逸1,2,江志红2,李肇新3(南京市气象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法国巴黎索邦大学气象动力学实验室).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中国东部雨季水汽输送垂直特征[J].大气科学,2022,第2期
  • 李永华1,周杰1,何卷雄2,卢楚翰3,向波1(重庆市气候中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20 年6~7 月西南地区东部降水异常偏多的水汽输送特征[J].大气科学,2022,第2期
  • 王东海1,2,曾智琳1,2,张春燕1,2,杨帅3,梁必骐1(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广东省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研究重点实验室;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重点实验室).南海暖季天气系统与中尺度对流过程研究进展[J].大气科学,2022,第2期
  • 程锐1,2,宇如聪3,徐幼平2,刘娟1,黄静1(地理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一个基于Eta 垂直坐标的新WRF 动力框架及其数值试验[J].大气科学,2022,第2期
  • 陈宏莉1,2,徐海明1,2,马静1,2,邓洁淳1,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月内尺度上与冬季北太平洋大范围海温暖异常相联系的海气相互作用特征[J].大气科学,2022,第2期
  • 陆婷婷1,2,3,崔晓鹏1,4,5,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市气象台).2016 年北京“7·20”特大暴雨降水物理过程模拟诊断研究[J].大气科学,2022,第2期
  • 高媛1,2,姚秀萍3,李山山1,王晓芳1(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暴雨监测预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高原与盆地暴雨旱涝灾害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影响夏季青藏高原横切变线演变的动力和热力作用分析[J].大气科学,2022,第2期
  • 吴芳营1,游庆龙1,2,蔡子怡1,张玲3,康世昌4,翟盘茂5(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复旦大学海洋气象灾害联合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基于MODIS 白天地温产品的青藏高原海拔依赖型变暖特征分析[J].大气科学,2022,第2期
  • 齐倩倩1,2,朱跃建3,陈静1,2,田华1,2,佟华1,2(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国家气象中心;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国家气象局/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环境模式中心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基于GRAPES-GFS 次季节预报的误差诊断和预报能力分析[J].大气科学,2022,第2期
  • 沈王彬1,2,李昕3,秦正坤1,2,张冰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资料同化研究与应用联合中心;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基于EOF 迭代的自动气象站气温观测资料修复方法[J].大气科学,2022,第2期
  • 刘娟娟1,2,徐兰1,2,成巍3,王斌1,2,巩欣亚4,5,邓中仁6,李亚云3,狄迪7(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应用气象研究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许健民气象卫星创新中心).面向资料同化的FY-4A 卫星GIIRS 探测仪偏差特征分析和偏差订正[J].大气科学,2022,第2期
  • 何建军1,李香钰1,刘哲1,杨蕾2,任颖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2021 年度气象联合基金项目评审简析[J].大气科学,2022,第2期
  • 吴浩1,2,3,颜鹏程2,侯威4,赵俊虎4,封国林4,5(湖南省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气象防灾减灾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近百年及未来百年PDO 位相年代际转变检测及其早期预警信号研究[J].大气科学,2022,第2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共有4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