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肖蔚(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非虚构写作中的纪实美、叙事美与哲思美 ——评刘醒龙《如果来日方长》[J].新文学评论,2022,第2期
  • 曹禹杰(复旦大学中文系).经验的虚构,或召唤痛感的文学 ——论甫跃辉的小说创作[J].新文学评论,2022,第2期
  • 孙慈姗(北京大学中文系).郁达夫《蜃楼》中的疾病与疗愈书写[J].新文学评论,2022,第2期
  • 林锦情(北京大学中文系).在知与不知之间 ——《春蚕》的社会分析与文学表达[J].新文学评论,2022,第2期
  • 顾甦泳(北京大学中文系).风俗史与当下性 ——艾芜《丰饶的原野》的文本生成和远景想象[J].新文学评论,2022,第2期
  • 许丹丹(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学在场的审视与反思 ——评刘醒龙长篇散文《如果来日方长》[J].新文学评论,2022,第2期
  • 贺路智(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真实多样性与反时间神话 ——论韩少功《修改过程》的叙述策略[J].新文学评论,2022,第2期
  • 咸立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世代性·红楼遗梦与改革书写 ——读刘晓刚《那条割裂生命的河》[J].新文学评论,2022,第2期
  • 孙德喜(扬州大学文学院).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思想观念的建构 ——吴周文散文论[J].新文学评论,2022,第2期
  • 王彪(河南大学文学院).诗词地图与纸上情思——学衡派诗人群体进入当代的处境与心境[J].新文学评论,2022,第2期
  • 阮忠(海南师大文学院).不欲为诗人,作诗乃有真 ——读李城外《向阳轩诗稿》随笔[J].新文学评论,2022,第2期
  • 丁茜菡(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故乡水”与“行舟人” ——将甫跃辉散文与小说并置的写作观察[J].新文学评论,2022,第2期
  • 王辰龙(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再造一种与风景相称的汉语 ——论慕白的诗[J].新文学评论,2022,第2期
  • 冯光廉,韩琛(青岛大学文学院).责任意识与人道情怀 ——冯光廉先生访谈录[J].新文学评论,2022,第2期
  • 钟灵瑶(北京大学中文系).“净化”与“超越”的故事 ——论沈从文《三个男子和一个女人》[J].新文学评论,2022,第2期
  • 李菁晶(北京大学中文系).转述与回忆的诗学 ——以《一九四四年的事件》为中心[J].新文学评论,2022,第2期
  • 李培煜(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亲历者的真实言说 ——读刘醒龙《如果来日方长》[J].新文学评论,2022,第2期
  • 李琦(复旦大学中文系).越轨的自由 ——论甫跃辉的小说[J].新文学评论,2022,第2期
  • 吴宓.吴宓手迹[J].新文学评论,2022,第2期
  • 王鹏程(西北大学文学院).现实魔沼与欲望深渊里的可怖景观——论刘晓刚《那条割裂生命的河》[J].新文学评论,2022,第2期
  • 甫跃辉.如果写作只为了给自己一个人看[J].新文学评论,2022,第2期
  • 王士强(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非典型诗人的典型写作 ——作为诗人的甫跃辉[J].新文学评论,2022,第2期
  • 慕白(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文联).我是文成的土著[J].新文学评论,2022,第2期
  • 薛红云1,慕白2(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文联).“我羞于称自己为诗人” ——慕白访谈[J].新文学评论,2022,第2期
  • 路也(济南大学文学院).剑气满天花满楼——谈慕白诗中的古风[J].新文学评论,2022,第2期
  • 杨雷(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个体经验、全景展览与史诗品格 ——评刘醒龙的《如果来日方长》[J].新文学评论,2022,第2期
  • 金理(复旦大学中文系).主持人语[J].新文学评论,2022,第2期
  • 张清华1,王士强2(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持人语[J].新文学评论,2022,第2期
  • 高玉(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主持人语[J].新文学评论,2022,第2期
  • 孙若圣(东华大学外语学院).作为事件的《红高粱家族》日译 ——以日本的中国新时期文学相关资料为线索[J].新文学评论,2022,第1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共有4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