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有中(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外语教育与跨文化能力培养[J].中国外语,2016,第3期
-
郑萱,李孟颖(北京大学).探索反思性跨文化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J].中国外语,2016,第3期
-
王寅1,曾国才2(四川外国语大学;上海交通大学).WH-问答对话构式的认知语用分析(之三)[J].中国外语,2016,第3期
-
李杰(汕头大学).语法隐喻理论指导下的隐喻能力培养[J].中国外语,2016,第3期
-
陈爽1,2,邹为诚1(华东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师范生在重复性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学习研究[J].中国外语,2016,第3期
-
钟书能(华南理工大学).谨防中华文化典籍英译中的“假朋友”——中华文化典籍英译探微之一[J].中国外语,2016,第3期
-
王文斌,李民(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学理论”“教学流派”和“教学方法”概念之辨[J].中国外语,2016,第3期
-
蔡新乐(河南大学;南京大学).孔夫子的“反讽”的译解——以“子入太庙,每事问”为中心[J].中国外语,2016,第3期
-
董保华1,2,王鲁男3(西南大学;重庆科技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形式标记纯理功能分析的功能路径探析[J].中国外语,2016,第3期
-
汤闻励(广东技术师范学院).D(o)rnyei“动机综合体”视角下对大学英语小组任务参与度的研究[J].中国外语,2016,第3期
-
邓仁华(华南理工大学).“木牌上写着两个大字”功能句法-语义分析[J].中国外语,2016,第3期
-
廖永清,何雅媚(厦门理工学院).多元、跨越、开放的英汉文化对比研究——“第三届英汉文化对比研究高层论坛暨海峡两岸跨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纪实[J].中国外语,2016,第3期
-
(《中国外语》编辑部).《中国外语》编辑部采编平台变更启事[J].中国外语,2016,第3期
-
张德禄,王正(同济大学).多模态互动分析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16,第2期
-
赵星植(四川大学).论皮尔斯符号学中的“对象”问题[J].中国外语,2016,第2期
-
李佐文,刘颖(中国传媒大学).基于语料库的EFL课堂互动话语模式研究[J].中国外语,2016,第2期
-
彭佳,李跃平(西南民族大学).论规约符及其连续性——皮尔斯符号理论中的重要概念[J].中国外语,2016,第2期
-
张威(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教学与研究的新热点——社区口译研究述评[J].中国外语,2016,第2期
-
贺鸿莉1,莫爱屏2(衡阳师范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本科专业实践教学调研报告[J].中国外语,2016,第2期
-
余承法(中南民族大学).全译本质“化”论[J].中国外语,2016,第2期
-
王晨爽,文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影改编的符际翻译研究——以《喜福会》的心理描写为例[J].中国外语,2016,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