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旭,梁文昕,康佳琦(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儿童生活世界的“蒙蔽”与“敞亮” ——绘本《公主的月亮》中儿童视角的方法进路[J].教育文化论坛,2022,第4期
-
李尚群1,罗宇1,罗元彩2(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湖南省张家界市教育局).县域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政策语境与行动框架[J].教育文化论坛,2022,第3期
-
陈朝东,王焱俊(贵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贵州高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路径[J].教育文化论坛,2022,第3期
-
易连云1,2,3,易然2,3(海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海南师范大学数据科学与智慧教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南省重点新型智库“海南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学科逻辑”与“实践使命”:《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思考 ——基于学校德育要素分析[J].教育文化论坛,2022,第3期
-
包滢晖1,陈晨2,伍国勇3,4(法国克莱蒙高等商学院管理学院;武汉大学经济学院;贵州大学中国喀斯特地区乡村振兴研究院;贵州大学贵州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高端智库).乡村振兴背景下农耕文化的传承路径[J].教育文化论坛,2022,第3期
-
周杰,杨敏(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苗族史诗》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2022,第3期
-
吴金航,王明丹(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教师的新角色及其特殊素养的培育[J].教育文化论坛,2022,第3期
-
孙德玉1,张凯越2(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杜威与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之比较[J].教育文化论坛,2022,第3期
-
陈芳媛(贵州大学阳明学院).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与路径[J].教育文化论坛,2022,第3期
-
何珊云,石心玥(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如何借助工具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基于近十年计算思维干预工具相关的实证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2022,第3期
-
杨捷,闫羽(河南大学教育学部).杜威论婴儿心理发展阶段及其教育原则[J].教育文化论坛,2022,第3期
-
姚佳胜,林晓文(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我国民族基础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演进逻辑及未来走向[J].教育文化论坛,2022,第3期
-
华建新(余姚市东海城市文化研究院).朱熹理学对王阳明前期思想进路的影响[J].教育文化论坛,2022,第3期
-
谢群(贵州大学档案馆(校史馆)).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档案利用服务的挑战与提升路径[J].教育文化论坛,2022,第3期
-
罗丹阳(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苗族古歌的传承方式及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教育文化论坛,2022,第3期
-
赵广示(贵州大学学报编辑部).浅谈学术论文摘要和关键词的规范写作及编排[J].教育文化论坛,2022,第3期
-
徐芳健(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童蒙教材中的传统德育及现代启示 ——以《幼学琼林》《增广贤文》的对比分析为例[J].教育文化论坛,2022,第3期
-
梁恒贵(贵州省教育厅).交通高速发展背景下优化城乡学校布局的实践与探索 ——以贵州省中小学布局为例[J].教育文化论坛,2022,第3期
-
邵光华,高源(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地方高校卓越教师培养的逻辑理路、现状与思考[J].教育文化论坛,2022,第3期
-
郭法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工具 ——杜威教育理论的逻辑及意义[J].教育文化论坛,2022,第3期
-
许为宾(贵州大学管理学院).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2022,第2期
-
司成勇,饶佳佳,吕董英(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当代基础教育教学内容变革的十大趋向[J].教育文化论坛,2022,第2期
-
刘黎明,陈珂珂(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论西方自然主义教育人学之批判[J].教育文化论坛,2022,第2期
-
刘建清1,2,赵红霞2(荆楚理工学院学校办公室;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我国个性化教育研究热点主题及发展走向 ——基于2000—2019年CNKI数据的可视化分析[J].教育文化论坛,2022,第2期
-
容中逵,何娟(湖南师范大学乡村教育研究中心).乡村文化的式微及其教育激活[J].教育文化论坛,2022,第2期
-
雷成耀,周冬至(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传统师道语境下中学思政教师的核心素养与生成 ——以孔子的教师观为中心考察[J].教育文化论坛,2022,第2期
-
蒋红霞1,王小萌2(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下移民搬迁点“周末小课堂”研究 ——以黔西南州贞丰县心安处社区为例[J].教育文化论坛,2022,第2期
-
张丽美(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省高校思政工作研究中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于思政教育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2022,第2期
-
孙刚成1,许航2(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基于教育2030行动的中国公民教育取向和实践策略[J].教育文化论坛,2022,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