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超1,2,李巧萍3,谢益军1,2,彭嘉栋1,2(湖南省气候中心;气象防灾减灾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机器学习方法在湖南夏季降水预测中的应用[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2期
-
黄兴友1,2,陈晓颖1,沈菲菲1,2,沈艳秋1,沈妍琰1,周晔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雷华电子技术研究所).利用WRF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同化对一次江淮地区梅雨降水过程的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2期
-
黄亮1,2,张振东1,2,肖鹏飞1,2,孙家清1,2,周雪城1,2(中国气象局交通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省气象服务中心).基于深度学习的公路能见度分类及应用[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2期
-
刘旗洋1,2,3,乔枫雪1,2,3,陈博4,宋智超1,2,3,季仁杰1,2,3,魏超时4(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崇明生态研究院;中国民用航空华东地区管理局).不同场景下的交通能见度估算模型的应用[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2期
-
杨素英1,王文君1,陆其峰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国家气象中心).霰谱分布特征对强对流云高频微波亮温影响的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2期
-
施春华,朱锦尧,蔡雯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气科学学院).西南地区一次对流复合体调控下的对流层向平流层输送的特征及机制[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2期
-
张瑜1,时洋2,周勃旸3,马旭林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气象台;中国民用航空青岛空中交通管理站).集合预报风场扰动的物理结构及演变特征[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2期
-
程军1,顾鹏1,马依依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衢州市气象局).增暖背景下东亚夏季风区降水演变的空间模态及其形成机制[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2期
-
余小嘉1,杨胜朋2,蒋熹2,张明3(广东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广东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资料同化研究和应用中心;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利用COSMIC掩星资料分析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季节变化特征[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2期
-
黄敏松,雷恒池(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重点实验室).华北春季降水性层状云中冰相粒子形状分布[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2期
-
宦杜斌1,范可2,徐志清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夏季巴伦支海海冰与秋季中国西南地区干旱的联系加强[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2期
-
夏宇1,2,张涵斌1,2,陈静3,陈良吕4,刘昕5(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天气在线气象应用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地形高度依赖水平局地化尺度方案在台风数值模拟中的应用试验[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2期
-
祁莉,毛欣,张文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北太平洋海温Victoria模态与ENSO年际关系的非对称特征[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2期
-
刘泉宏1,张韧1,2,汪杨骏1,闫恒乾1(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深度学习方法在北极海冰预报中的应用[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1期
-
陈静1,2,庞波1,2,吴政秋3,陈法敬2,陈雨潇2,刘昕1,2,马雅楠4(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福建省气候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华南复杂地形下GRAPESMeso 3 km对流尺度模式前汛期精细化降水预报评估[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1期
-
田莹1,2,叶成志3,姚蓉3(山东省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气象台;湖南省气象台).2008—2018年江南暖区暴雨特征[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1期
-
李文铠1,郭维栋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青藏高原雪盖的季节内变化及其影响[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1期
-
央金卓玛1,罗布2,卓嘎3,4(西藏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中心;西藏自治区气象台;西藏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高原与盆地暴雨旱涝灾害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春末土壤湿度对初夏降水的影响[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1期
-
陈梓桐,李昀英(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基于云雷达和降水雷达资料的一次典型暖云降水成因及 粒子类型演变[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1期
-
周伟灿1,张小雨1,2,赵海坤1,沈新勇1,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武警陕西省总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重点实验室).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异常与五类主要 大尺度环流型的关系[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1期
-
吴玲玲,段俊毅(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冬季中东急流中心位置的年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联系[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1期
-
张涵斌1,史永强2,崔丽娜2,杨程志3(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克拉玛依市气象局;库车市气象局).克拉玛依大风数值预报中的重力波拖曳方案应用研究[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1期
-
杨萌洲,袁潮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候与应用前沿研究院).IPO调节大西洋纬向模对澳大利亚秋季降水年际变动的影响[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1期
-
谢丽凤1,2,许潇锋1,潘诗娴1,罗天阳1,杨语迪1,杨晓玥1,吴浩1,戚佩霓1,蔡乐天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湖北省咸宁市气象局).基于AERONET的西亚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1期
-
王博,郭鹏,孟春红,王琦(山东农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基于FY-3D微波成像仪的中国陆地区域地表温度反演及验证[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1期
-
褚萌1,2,雷小途3,陈国民2(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上海市气象局).热带气旋路径预报“真实”误差分析[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1期
-
马倩1,王咏薇1,苗世光2,张亦洲2,穆清晨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中国大城市具有建筑物分类的土地利用分类数据集构建研究[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