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珂珂1,2,3,郭东林1,4,华维3,马迪5,辛羽婷6(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三门峡市气象局;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环境变化联合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CMIP6 HighResMIP对青藏高原气候模拟的评估和预估[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2期
-
张俊兰1,李火青2,汤浩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台;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西风和印度季风协同作用对塔里木盆地极端暴雨影响的初步分析[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2期
-
朱彦威1,李雨嫣2,康志明3,李杨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华风气象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华风南信大研究院;江苏省气象台).江苏省雷达降水估测集合分析[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2期
-
肖志祥1,2,卢伟萍2,罗小莉3(南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气候中心).青藏高原冬季积雪与华南前汛期降水年际变率的联系[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2期
-
张焓1,梁信忠1,2,汪方3,谢冰3,李清泉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马里兰大学跨学科地球系统科学中心;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CWRF降尺度提高BCC_CSM1.1m对中国夏季降水跨季度动力预测能力[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2期
-
刘博1,2,陈活泼2,华维1(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气象灾害预测预警工程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基于RegCM4模式的我国西南地区极端降水变化预估研究[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2期
-
冯文1,吴冰雪2,杨薇1(海南省气象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海南岛秋汛期特大暴雨局地锋生的特征及其对对流系统发展的影响[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2期
-
孙博1,2,3,王会军1,2,3,黄艳艳1,2,3,尹志聪1,2,3,周波涛1,段明铿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2022年夏季中国高温干旱气候特征及成因探讨[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1期
-
朱连华1,2,3,祝颖锜1,姚壹壹1,石晨4,徐凡然1,赵暐昊1,江志红5(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应用数学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系统建模与数据分析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中高纬度环流系统与东亚季风研究开放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全球增暖1.5/2 ℃下中国区域极端降水的风险变化及其影响因子[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1期
-
季鹏,袁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水利部水文气象灾害机理与预警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基于多种机器学习模型的西北地区蒸散发模拟与趋势分析[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1期
-
朱飙1,2,3,张强2,李春华4,黄鹏程1,杨金虎1,2,3,胡婕1,刘晨汐1(兰州区域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与减灾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干旱气候与减灾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气象局;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干湿波动的影响[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1期
-
覃卫坚,蔡悦幸,罗小莉(广西壮族自治区气候中心).南海夏季风爆发对广西6月暴雨的影响[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1期
-
高焕妍1,沈新勇1,2,董伟1,3,赵亮3,罗亚丽4,王咏青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城市化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对中国复合热浪的协同作用[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1期
-
陈思远1,马旭林1,孙璐1,2,潘贤1,宏观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台风“灿鸿”(1509)的适应性观测敏感区特征及其模拟观测同化研究[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1期
-
王珺雨,陈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青藏高原夏季高层纬向风季节内振荡特征[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1期
-
管晓丹1,2,沈晓涵1,李梦雅3,黄建平1,2,魏志敏1,马艳莉1(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西部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自然资源部超大城市自然资源时空大数据分析应用重点实验室).黄河流域城镇化对地下水的影响分析[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1期
-
江南萱1,2,燕青1,3,王会军1,3(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末次间冰期亚洲中部干旱区干湿变化的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1期
-
樊威伟1,2,3,马伟强4,5,6,胡泽勇1,2,马耀明3,4,5,6,杨耀先1,2,韩翔7(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地气作用与气候效应团队;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西藏珠穆朗玛特殊大气过程与环境变化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北大西洋-东亚和北亚型遥相关的机制及其对新疆夏季旱涝的影响[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1期
-
金晨1,2,3,何清2,黄乾4(新疆大学地理与遥感科学学院;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锦州市气象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南疆暴雨研究进展[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1期
-
赵文清1,2,马耀明1,2,3,4,5,6,曹殿斌1(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地气作用与气候效应团队;中国科学院大学;兰州大学;西藏珠穆朗玛特殊大气过程与环境变化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加德满都科教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巴地球科学中心).中亚干旱地区降水异常及其影响机制研究[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1期
-
李莹,叶殿秀,高歌,梅梅,王有民,王国复,王凌,崔童(国家气候中心).2022年夏季中国气候特征及主要天气气候事件[J].大气科学学报,2023,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