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伊茜,刘志军(浙江大学).县域市场共同体的形成与中国式现代化——以湖南省邵东市为例[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2期
-
李秋丽1,张梦潇1,王洋2(广西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基于5W传播模式[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1期
-
姜浩颖,邢亮(鲁东大学).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理路[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1期
-
吴进1,李利强2,孙有平1(华东师范大学;西藏民族大学).青藏高原民族体育文化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1期
-
李瑞华,丁春艳(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地区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教育振兴有机衔接:内在逻辑与策略思考[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1期
-
王卫华1,宁殿霞2(九江学院;西北工业大学).数字化的资本逻辑:表现形式、生成机理与现实启示[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1期
-
海路1,熊冰2(中央民族大学;北海艺术设计学院).费孝通的文化自觉说:缘起、比较与发展路径——兼论文化自觉说对构建中国特色民族学话语体系的启示[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1期
-
杨继富1,2,邵泽斌2(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学校文化重建中的依存性融合[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1期
-
熊威,韩雨霏(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少数民族铜鼓传说与中华文化认同[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1期
-
杨文笔(宁夏大学).饮食的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关于海原县“东乡人”吃平伙习俗的人类学观察[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1期
-
拓俊杰,赵渊(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1期
-
张迎春1,李阳1,2,张世花1(青海民族大学;西宁大学).共融性发展: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社会—经济耦合协调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1期
-
谢英(青海民族大学).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质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1期
-
王永凤,杨忠林(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超越与价值理解的中国逻辑[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1期
-
赵艳(青海民族大学).文明探源与生态智慧:“河源昆仑”当代价值的文化地理学阐释[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1期
-
邓启耀(广州美术学院).民族艺术的知识构成与文化互动[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1期
-
牛海洋(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学者的海外藏学研究透视[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1期
-
周莹(中央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觉再现——以青海土族盘绣图案文化符号共享现象为例[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1期
-
周腾(青海民族大学).玩物儿:传统杂技表演中的物象与日常[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1期
-
陈利娟(青海民族大学).空间赋能: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女性力量——以青海马莲花工坊为个案的田野分析[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1期
-
才旦加(中央民族大学).神山记忆话语与佛教中国化——从文化记忆理论视角阐释哲噶尔赛宗的两部圣地志文本[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1期
-
王述友(青海民族大学).甘青交界地区纯牧业村迈向共同富裕的路径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1期
-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征稿启事[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