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徐威(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鬼气”与“诡气”:当代小说死亡叙事形态之一[J].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2,第4期
  • 詹谷丰(东莞市文联).历史散文中的“我”[J].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2,第4期
  • 高玉,肖蔚(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湖山之间》:时代变迁中的常与变[J].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2,第4期
  • 陈奇佳,刘宗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网络数字化审美中的记忆问题[J].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2,第4期
  • 南帆(福建省社科院).现实主义叙事:身体作为起点[J].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2,第4期
  • 梁向阳,张瑶(延安大学文学院).秦兆阳文学编辑思想与实践初探 ——以大型文学期刊《当代》为观察对象[J].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2,第4期
  • 冯娜(中山大学中文系).在沉默的螺旋中上升[J].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2,第4期
  • 苏文健(华侨大学文学院).地方馈赠、文化记忆与心灵镜像 ——冯娜诗歌论[J].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2,第4期
  • 贺仲明.编后记[J].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2,第4期
  • 陈伟军1,周小铃2(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南方周末报社).文艺的“两个效益”统一与价值导向追求[J].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2,第4期
  • 夏烈(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如何做新型文艺的“充满激情的观察者”[J].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雷成佳(中央民族大学).网络文学的“中华性”及其建构与传播[J].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胡友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对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变革的理论探究[J].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傅修海(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丘东平的“格调”:作为作家与作为文学现象的探索[J].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唐媛媛(中国人民大学).“80后”文学的新变——解读王威廉小说的一种视角[J].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张斐斐(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有这样的光与山谷 ——浅谈蔡东小说的三个面相[J].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张林明(澳门科技大学).虚怀敞开,向死而生 ——陈继明小说《平安批》文本结构及精神意象分析[J].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段吉方(华南师范大学审美文化与批判理论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现代、现代性及其批判的美学形式[J].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骆冬青(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世界感:一个反对定义的现代美学范畴[J].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冯祉艾(湖南省文联).多维视角下的现代城市问题 ——南翔短篇小说集《伯爵猫》的文人观照和现代反思[J].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申霞艳(暨南大学文学院).亦俗亦雅 亦真亦幻 ——我读《海底捞月》[J].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陈璧君,吴秀明(浙江大学文学院).1960:不仅仅是灾害,还有奋斗 ——评陈峻的《父亲的1960》兼及当代乡土小说创作[J].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刘雅歆(香港大学中文系).论苏童小说的空间形式 ——以《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罂粟之家》为例[J].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袁演(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奔跑的塞壬 ——流寓状态下的塞壬散文创作[J].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塞壬(东莞市长安图书馆).距离与思考[J].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肖建国(花城出版社).语言的地域性[J].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世宾(广东省作家协会).完整性写作 ——何以建构个人诗歌世界[J].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张清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莫言研究的宏观视野:一个论纲[J].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2,第3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共有5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