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德尔·瓦拉赫,冯艺璇(耶鲁大学跨学科生物伦理中心技术与伦理研究组;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人工智能伦理:内在与外在[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22,第3期
-
黄百恒,冯艺璇(人工智能治理和风险评估应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在人工智能伦理中后退一步:文化、合法性和权力[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22,第3期
-
凯文·麦克尼斯,贾玮晗(利兹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AI的危害:隐私与其他[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22,第3期
-
王小伟,贾玮晗(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为什么隐私问题重要?——对凯文·麦克尼斯的回应[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22,第3期
-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编辑部).投稿须知[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22,第3期
-
韩升,王晨曦(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种关于类主体的价值之辨——从批判西方共同体主义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22,第2期
-
邓纯余(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理工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时代语境与实践路向[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22,第2期
-
张九红(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权利的发展逻辑及实践路径[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22,第2期
-
张艳丽(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新时期儒家工夫修养论的学术研究与理论新探[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22,第2期
-
韩云忠(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性、基本经验与涵养路径[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22,第2期
-
李星(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从唯物史观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与生成[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22,第2期
-
徐艳东.阿甘本“隐私”伦理的“主体表象”视角[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22,第2期
-
刘清平.价值争论中的“理性—中立—客观”标准辨析[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22,第2期
-
大卫·巴拓识,杨彬(德国奥登堡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王阳明之“真己”修养观:全球共同体视域下发展开放性的自我认同[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22,第2期
-
威廉姆·H·肖,杨雷(美国圣荷塞州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马克思主义与道德客观性[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22,第2期
-
李松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德性与自由——论儒家与马克思在生活理论上的会通[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22,第2期
-
陶兴然.哈贝马斯法哲学观的生成逻辑和理论内涵[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22,第2期
-
杨畅(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东亚仁爱思想研讨会”会议综述[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22,第2期
-
马前广1,董雅华2(华东政法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外政党对价值观教育的作用路径与趋势特点分析[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22,第1期
-
罗亚娜1,李转亭2(卢布尔雅那大学汉学;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自我与他者的诠释学: 中国哲学中的自我认同与主体间性[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22,第1期
-
相雅芳(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恩格斯国家思想的逻辑演进及启示[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22,第1期
-
刘晓青1,于小晶2(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生物目的论的自然化: 方案、 困境及合理性辩护[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22,第1期
-
龙倩(北京市委党校哲学与文化教研部).以德解《易》何以可能? ——兼论《周易》的成书历程[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22,第1期
-
龚群(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推进价值观的创新性发展[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22,第1期
-
谢声远(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目的论中的自然主义谬误 ——论摩尔对目的论的批判[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22,第1期
-
W.H.威尔克迈斯特1,罗松涛2,樊亚澜3(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哲学系;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哲学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维德尔侯德与作为一种综合性范畴的价值[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22,第1期
-
伊兰·莫拉迪1,席若辰2(德国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牛津大学访问学者,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哲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理性价值的兴起 ——论亚里士多德的价值理论[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22,第1期
-
孔伟宇(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系).马克思历史认识论的内涵与逻辑[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22,第1期
-
张业振(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中国共产党在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内容决策中的作用[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22,第1期
|